第885章 变局(第2/5页)

王源笑道:“既然你也是这么认为的,我看我们便定下此策略,不必急着攻城。只困住他们,先稳定内政再说。”

高仙芝看着王源道:“你我虽然是这么想的,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有人怕是等不及了。我正要告诉你一件事情,月前,陛下从成都来了圣旨,对我们迟迟不攻长安的举动颇有微词,要求我们尽快把握机会攻下长安城呢。”

王源皱眉愕然道:“你是说陛下又来催促我们攻下长安么?”

高仙芝缓缓点头道:“正是。”

王源的眉头拧成一个疙瘩,沉声道:“陛下再三保证不对军务插手干涉,怎地又有此行为?陛下到底是怎么想的。”

高仙芝轻叹道:“陛下的旨意之中虽然言辞甚是温和,但字里行间却很是有些不满。圣旨中言道,既然叛军从长安调兵十万,长安兵力空虚,正是攻城的好机会。陛下问我们为何还不趁机攻城。而且,你离开大军去往平原城救援颜真卿的事情,陛下显然也是不太高兴的。陛下圣旨中提了几句,说什么‘主帅不思收复失地反而为救一城而舍大军孤身涉险,此举舍本逐末有欠考虑。’”

王源眉头拧成一股疙瘩,沉吟不语。

高仙芝低声道:“我写了封奏折解释,告诉陛下攻城时机并不成熟,且将你救援平原城的初衷和意义所在上奏了陛下。然而陛下的回答却说,他征询了朝中群臣和将领的意见,朝臣们都说收复长安的机会已经到来,言辞中竟有斥责我们欺瞒军务之意。还说你去救援平原城之时,军中有人反对,你却一意孤行,反而斥责提出反对意见之人,无视军中将领意见云云。”

王源缓缓将手中茶盅放在小几上,沉吟片刻道:“看来是有人在陛下耳边吹我们的风了。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十之八九是李光弼和郭子仪说了些话。否则陛下怎知当日讨论是否救援平原的情形。”

高仙芝点头道:“你明白就好,我不妨再将一事告诉你。陛下因为郭子仪和李光弼坚守朔方有功,已经下旨授李光弼户部尚书兼朔方节度使。授郭子仪羽林大将军、兵部右侍郎兼河东节度使之职。命他二人前往河东陇右两道重整兵马。下旨让我们将他们带来的两万河西和陇右军残部归还二人。听说,陛下要两人积聚兵马从上路攻袭安禄山的腹地老巢,要我们攻击长安一线,拖住叛军不许让他们回撤救援。”

王源惊愕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高仙芝道:“郭子仪和李光弼已经在十日前抵达陇右河西两道,如今落足于灵州。那两万兵马我也不得不归还给了他们,因为那本是原本属于他们的兵马。”

王源冷声道:“属于他们的兵马?那我这个征伐平叛大元帅算什么?他们二人的兵马难道可不受我管束么?那两万兵马在我这里养的壮实了,不为我攻长安出力,反倒被他们轻易的拿走了?兄长,此事你不该答应。”

高仙芝皱眉道:“我也知道你知道后肯定不高兴,但我想,何必为了这两万兵马弄得不愉快?此事是陛下下旨要求的,若是不许,岂非驳了陛下的面子,闹得满城风雨?”

王源冷笑道:“他让李光弼和郭子仪另率兵马平叛,何曾给了我面子?这二人所领之兵居然不在我这兵马大元帅的统率之下,把我至于何处?陛下做这些决定的时候可曾考虑过我的感受?”

高仙芝低声劝慰道:“贤弟,陛下可能是因为我们久不攻长安所以故意任命李光弼和郭子仪重组兵马,用意自然是表达不满,刺激我们抓紧收复失地之举。陛下也没下旨说这二人不受我们节制呢。”

王源看着高仙芝叹息一声道:“兄长啊,你还看不明白么?陛下此举其实便是要另起炉灶啊。当初房琯和李瑁要重建禁军,现在李光弼和郭子仪又重拉兵马,这都表明了一件事,那便是陛下对我们的不信任。他觉得我们对他不忠心,所以不断的想办法以各种理由建立一直兵马抗衡我们罢了。自始至终他对我们都是不信任的,这已经是很明显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