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埋下祸根(第6/11页)

14岁的时候,蒋介石与本村一位比他大5岁、名叫毛福梅的姑娘定了亲。婚姻并没有使他安定下来,他并不想一辈子待在偏僻的溪口,也不想经营盐铺的生意。结婚4年后,带着母亲给他的一点儿积蓄,他来到了奉化,进入了规模不大的凤麓学堂读书。

在凤麓学堂,蒋介石发现了一本篇幅不长的中国古代军事经典著作《孙子兵法》。这本书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孙武于公元前4世纪写成的。在孙武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超的战争艺术”。孙子主张以机智胜蛮勇,用诈术克刀兵。

孙子还主张“兵不厌诈”,认为战争最重要的是“任用间谍”,而不在于如何用兵。他认为那些既贪且愚、不会使用间谍的将领“不懂为将之道,也不懂辅佐君主的方法”,进而断定他们“没有爱民之心”。武装战争造成极大的浪费和惶恐,并使得经济凋敝,生灵涂炭。只有选择合适的人选去从事间谍工作,“是为神纪,人君之宝也”。不过,孙武也警告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用间,非微秒不得间之实。”任用间谍可真的称得上是一门“细之又细的学问”。

与中国其他的经典一样,《孙子兵法》几千年来也吸引了众多的评注家来为其作注,在原著基础上添加了大量的内容。宋朝的一位注者援引了一个例子,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如何使用间谍的道理:

有一次,我朝曹大将军[2]释放了一个死刑犯,让他假扮成一个和尚,吞下一颗蜡丸,然后派他去了西夏国。这个假和尚到了西夏后就被抓起来投进了大牢,和尚告诉他们自己的肚子里藏了颗蜡丸,西夏人便让他去茅房里排了出来。蜡丸被打开后,西夏人在里面发现了一封曹大将军写给西夏国军师的信。西夏国王大怒,把军师和那个和尚都处死了。

那位注者在后面简单地加了一条评注:“这就是任用间谍的意义所在。”

孙武的思想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大兴趣,并形成了他未来谋略的雏形。也正是在凤麓学堂求学期间,蒋介石在老师的指引下开始研读宋代学者朱熹的以严格律己为特点的理学思想。朱熹认为,克己、自律和修德才是达到天人和谐的正道。到目前为止,蒋介石一直在与贫穷斗争,在忍受别人对他长相的嘲讽的同时,还要克制自己的暴躁脾气。因此,朱子的“克己”思想对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他试图把它作为自己一生处事的核心原则,不过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在凤麓学堂,他还养成了一个终生保持的习惯:每天早上黎明即起,穿着睡衣或短裤在卧室的阳台挺身站立,双唇紧闭,双臂交叠胸前,静思半小时。

由于孙武思想的影响,他立志投身军营,开始马背上的生活,指挥三军,调遣密探。1906年,他离开凤麓学堂,到附近的龙津中学继续求学。不过他在那里只待了三个月,就退学到日本接受军事训练,当时他只有19岁。就在蒋介石去日本的前一年,日本击败了沙皇俄国,这表明日军的军事实力在当时的亚洲无人能及,要发展中国自己的军队,日本的经验值得深入研究。

蒋介石给母亲写信索要去日本的路费,遭到母亲的拒绝,于是蒋介石便把辫子剪下来寄给了她,全村为之震惊。最后,他的母亲还是很不情愿地同意给他路费了。

到了日本后,蒋介石才发现,这里的军校只接受清政府官派的中国留学生。他在日本待了6个月,被那里蓬勃的革命气氛深深吸引,他非常喜欢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以及那种依靠密谋的枪杆子政治。

孙文新成立的同盟会给共和革命事业注入了新的力量。孙文最为干练、最有前途的手下是蒋介石的同乡、时年30岁的陈其美。陈其美非常聪明,又极富魅力,是个真正的实干家。起先,他把蒋介石收到自己的麾下,后来二人竟成了莫逆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