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自忍饥挨饿的村庄而来 第一章(第6/7页)

第二天早晨,公元857年的一个春日,四十岁的查太中把家人叫到一起,对他们说:“路上,咱们都必须听靖将军的,他这个人很有办法,如果咱们还有一线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地方,那就只能指望他的聪明才智了。所以咱们都得听他的话。”

人们拿着简陋的行囊集合在一起,查家人在最前面,身后跟着两百个一脸菜色的男男女女,准备跟着靖将军南下。离别在即,人们挥别了这片遍布岩石的贫瘠土地,这片长不出庄稼的焦土。远征军中的女人们终于控制不住,流下了眼泪。他们看见一块岩石,有位饱受命运折磨的穆姓农夫正是在这里亲手杀死了自己的老婆。还有那棵大树,士兵们在那儿绞死了一个在村里躲了六个星期的土匪。还有那座接生婴儿用的房子,那房子多有福气啊,里面总少不了小宝宝。村子的围墙外是男男女女辛勤耕耘过的大片农田。这村庄何其幸福。一人得食,人人有份。若是颗粒无收,众人患难与共。女人们一想到过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不禁抹起眼泪来了。

可有几座房子,就连那些伤感的妇女也不敢看,那里有留下来的老人家,有一座房子里留了两个老太太和一个注定活不了多久的婴儿。为了不让远征军成员们难受,老人们都待在房子里不出来。他们会在村里待上几天,等鞑靼人回来把他们折磨一通。他们就要死去了。

整支远征军中,唯有一人敢于直视那些留守老人的房子,那就是靖将军。严格说来,他算不上军人,可他见过不少打仗的场面,也杀过不少人。现在他立在村口,面无愧色地看着那一座座埋着活人的坟墓,里面的老头老太太过去待他是多么亲切和善啊。有位老太太还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了他,那是他三个活活饿死的孩子的娘。这些默默等死的老人,他们的心胸比中华帝国的辽阔平原更加宽广。靖将军油然生出了一股恻隐之心。

突然,他举起胳膊,指着万里无云的春日天空,喊道:“围墙里的老人家们!你们放心吧!儿女们一定会寻到更好的家园,你们死也瞑目了!安心吧,你们这些让人敬重的老人家!”说完,他咬着嘴唇,带领众人下山走上了平原。

他们按着计划刚走了几里路,小路上出现了一块岩石,查太中的老母亲突然从石头后面走了出来,查太中坚决地说:“我让她跟来的。”

靖将军冲过来,使劲地摇晃着双手,怒喝道:“军队里没这规矩!她得跟其他人待在一起!”

查太中看着将军冷冷地说:“咱们杀了那三个人后,是谁把你藏在田地里的?那天夜里有胆有识的是谁?”

“别跟我提杀人!”靖将军吼道,“你这样做就是在害整支远征军!”“当初是谁到处说自己是带兵打仗的将军的?”查太中喊起来,这两个虚弱得连路都快走不动的男人打起架来,可他们一点力气都没有,谁也伤不到谁。玉梅马上过来拉开了丈夫查太中,翠兰也劝着她的新婚丈夫靖将军。

“查老兄,”将军张着大嘴一边喘气一边说,“自古以来就有当兵的,当兵的就得有规矩。”

“靖将军,”查太中回敬道,“自古以来就有当娘的,有娘才有儿。”自此,这几句简单的话便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下来,史称“查农孝语”。不过当初这几个字却没有打动靖将军。

“不能让她跟着。”他冷酷地下令。

“她是我娘,”查太中毫不退缩,“老子不是教导过我们要听从天命吗?不是说过必须孝顺父母更甚于忠于妻子吗?”

“谁也不许破坏远征军,当娘的也不行!”靖将军答道,“她得留下来!”他指着那块查太中母亲藏身的大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