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平海(第2/3页)

于是乎,似是没有见过这种掩射-突击战术的缘故,敌阵派来迎击的队伍,居然撑不过几个照面,就败退了下去。

被尾随追杀留下了一路尸首,方才在本阵急忙转过来的弩手,箭雨集射的支援下,逼退了那些追击的辅军,堪堪在本阵边缘,停下脚步来。

但是接下来,战事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在分兵迎击受挫之后,北军大部迅速放弃了继续的攻势和努力,在昏暗暮色的掩护下收缩整队,缓缓向北退去。

而那些营垒中的神机军,以及负责掩护神机军的步军人马,都没有再出营追击,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数百步外的敌军,就这么完成转向换阵,离去。

倒是我的麾下,在见过了第六辅军大队的表现后,还有些跃跃欲试的主动请战意愿,事实证明,有所准备,而聚拢成一团的敌军大部,可不是那么好啃下来的。

在主动请战出击的几只协从友军,前赴后继的轮番攻击下,他们仍旧能够相对从容的整队换阵,交替掩护而退,仅仅损失了若干阵断后的人马而已。

这种战斗素养和指挥效率,让人不由刮目相看。

“这部人马啊,乃是平海军。”

检视过缴获的军旗样式之后,倒是有人认出来。

“北朝安东行营麾下的五大军序之一……”

“最远可以上溯到,乾元年间,老安东讨击军的源流……”

“无怪如此难缠悍战了……”

故安东道境内,多高山大谷,沟壑绵连,气候酷寒而民风彪悍,因此也盛产出色的步卒和射手。

当年古高句丽国,据有其中,而得山河之险,生聚各族之悍,以一隅之地,而撑过了隋炀帝的三次大征,唐太宗的两次讨伐。

才在高宗之世,被名将李绩以“春杀耕民,秋焚所获”的焦土战术给拖垮,覆灭于饥荒与内乱之中,成为薛仁贵治下的安东都护府,又经过上百年的拉锯和经营。

才在乾元、泰兴年间,由梁公派出的讨击军,从登莱出发渡海而击,驱逐了安东都护府的叛军,进而迂回包抄了范阳叛军老巢的后路。

然后籍着追缴安史叛军残余的由头,将安东境内的大多数部落藩族,一一扫平,将大氏渤海国打得山河破碎,最终在泰兴年间,变作天下二十四道之一的安东道。

而在,那一路安东讨击军,就地驻屯拓殖,建州立县,改羁縻土属为指派流官之后,也形成了所谓威赫天下的龙武军集团,名为安东一脉的支系。

其中又分为两大世系源流,初代的安东守捉使薛嵩一脉,此外就是辽郡讨击使罗先一脉。

薛嵩乃是梁公自安氏叛党阵营,招抚而来的降将出身,不过家门颇为显赫,先祖乃是第一任安东行军总管兼都护薛仁贵,叔祖薛纳乃是开元西征的名将,乃父也做过一任平卢节度副使,因此其家门在安东颇有遗望。

而罗先则是开元天子西幸途中,为梁公所收纳的第一批追随者,马廆之变后被委以要任,中途留下来率领那些不愿西去的将士,就地招亡纳流,与盘踞关内的各路叛军周旋有年,别号靖难军。

直到梁公重新引兵出散关,一路克复关中,才重归麾下,成为独挡一路大军头,而安东讨击军就是由这两位正佐统领的。

因此安东诸多将门、世家,借以这两系马首是瞻。以乙未之乱后的天下大乱为分野,分藩在安东的各家诸侯、藩家,也产生了某种分裂。

其中薛氏一脉为承光帝所招抚,连带一批将门最终归还了北朝,成为介入安东分藩诸侯的重要势力和桥头堡。

至于罗氏一脉,更倾向南海梁氏,很早就分出一支前往海南,拜为世臣,于是就有了八叶的罗藩。因此,历代与南边暗中往来不绝。

早年,我在洛都活动时的掩护身份,也是来自安东罗氏的某一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