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渐变(十二)(第2/3页)

有手艺和初通文字以上的人,都会被另外外挑选出来,编做一队然后陆续送入城中,算是别有待遇和任用。

毕竟,我的麾下可不接受吃白饭的人,虽然是最低的维持标准却要做繁复沉重的体力活,但也足够让他们熬过这个冬天的最后时光。

而在城中几个临时的大小市和城门外的草市,也开放了起来,虽然贩售流通的东西还是相对单一,无非是一些自家手工制的土产和几个港口所获的剩余物资,而市面中活跃的身影,大半还是士兵而已,但已经制造出某种城市生活,应有的繁荣气氛来。

益都城中一些荒废的工坊和匠场,也得以重新开工起来,恢复了昼夜不停息的火光和震响声,其中包括了原本青州盐铁官下辖的制铁所和五金工场,从目前来看,已经可以提供一些军械修造的原料和日常工具的需要。

此外还有州下的一些染坊、织做局、毛纺场、陶坊瓷窑、材场车行、纸坊书局、酿造场、漆木坊、等一些官办私营产业,都被我军一并接受了下来,并做了清点整理和修缮,只是因为其中完好率各不相同,且缺乏足够的匠人和技术,所还没有能恢复起来。

在没有战事的日子里,对我来说不意味就能获得某种清闲了,反而要担负起数倍,乃至十数倍于我军队的人口,各种生计和日常来而变得更加忙碌。

光是我去了梁山这一趟回来,就又积压了好些事务,无非就是哪里大片建筑被雪压塌了需要安置,那里又冻死了若干人,需要善后之类的请示。

因为我和我的部下们,都明显缺乏足够的民政管理经验,也没有足够内政型人才,少数可用的那几个,还需要考验和有所限制的使用。因而,只能靠我逐一照搬和沿用后世的现成经验和模式,然后一点点的试点和验证,大抵凡事都是要有了开头之后,才能因循成例的继续贯彻下去。

因此,为了效率和便利起见,在这个冬天里,我在下辖的各大城邑据点里,实行了相对严格的军管和分营制度,以确保过冬的人口存活率。

这种按照年纪、性别和具体职能,进行分营的制度,其实在历史上不乏原型,从三国时曹魏的军屯、民屯,前朝的新旧府兵制,乃至明代的卫所制度,都可以找到些许痕迹,但最接近的还是后世太平天国的做法。

起码这种根据占领区人口男女分营体制,在太平天国转战起事席卷半壁天下的战斗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未天国军队提供了大量的劳役和兵员。只是安定下来后,才随着上层的穷奢极欲和生苦制度的崩坏而一起变质了。

起码在我手下,这只是一种充分利用和压榨劳动效率的集体管理,而不是彻底禁绝已婚夫妇,或是家庭成员之间不得往来的严厉制度。只是被限定在特定的休息日里,可以短暂相聚和会面,交流一些日常情况,这也就足够让他们心满意足了。

这个乱世之中,这些能够苟活到现在的,大多数士民百姓所求的也很简单,无非是简单秩序带来安定,以及些许饱暖而已,就足够让大多数人安分守己的在我方驱使下,做牛做马的劳役奔走着。

参军杜士仪为首的测绘团,被我赋予了新的任务,就是在足够大额武装护卫之下,先从益都附近开始试点,对整个青州境内,乃至附近的沂、兖、淄、滨、潍、密等数州之境,相对稳定的部分控制区内可耕土地情况,进行一个粗略的摸底。

所谓民以食为天,与高度发达且已经细化经营的海外种植园——加工作坊——海陆商业流通的联合体系不同,这北地的民生基础,还是建立在传统的农耕经济上的。

因此,只有初步掌握了具体情况,我才能军管下的分营人口,在开春后转化成新的农业生产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