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1章 浪奔(七)(第2/3页)

当然了,按照我所了解的背景,因为在这个时空长达七八百年持之以恒的影响之下,扶桑之地无论是舶来人还是本土派,都已经被唐化的极深了;

除了一些残留的细节之外,大部分宗教信仰文学教化,乃至衣冠饮食风俗都已经相当程度的向中土靠拢和融合,而以追随中土流行风尚为荣。

所谓的大和风尚和旧俗,就只剩下一些偏远地方的下里巴人和平民百姓当中,尚有一些的存留。

因此,这位使者看起来满口流利的唐话,言谈举止之间的引经据典,也与大多数正宗的国朝官员几乎没有什么两样,让人看不出多少诧异。

“以此奉上沙金一百廨,生银五万两。”

“又铜锭十五万斤……”

“龙目珠一百颗,走盘珠一斗。”

“烧梅酒五十坛,竺罗布一百匹……”

“纸扇和漆器……”

“愿为彼此两家世系亲善,而加深往来姑且勉尽薄力……”

在他的侃侃而谈当中,我的心思却转道另一个地方去。

如今的扶桑之地号称六十六州之郡治,以东西走向而分为南北朝廷,长期相互对峙和争战不断,不过主要集中在本州大岛和四国之间的四十余州之地,其中又按照距离京畿的远近与否,呈现出不同形式管领和治理的态势来。

毕竟自古以来的扶桑之地,虽然努力向着中土看齐和靠拢,但是因为旧有的原始氏族残余甚多,而始终未能像是中土大唐一样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体制来,而始终在各地氏族部落首领转变而来的,大小令制国的豪强之间,长久的纷争与内斗不休。

甚至在大唐接受倭国女主的内附之请,而以宗室联姻入主其国之前,就算是在本州大岛之上,许多地方还是荒芜和蒙昧之野,而生活着数量甚多的化外之民和野人众;而在全国上下,甚至除了一座举国之力营造的都城之外,全国就再没有什么像样的城市了。

当然了,现在经过了渡来人和海归化倭人的数百年经营和开拓之后,扶桑列岛总算是有所大为改观,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开发程度,或又是海贸等经济活动和市场流通,也不可与日而喻了。

其中大致形成了类似另一个时空的“五畿七道”地域划分。

其中的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等,畿内五国,以及山阴道、山阳道、东山道,因为较早建立了直领的郡县之制,有属于开发度和人口密集的富饶地区;而在上百年前本土势力支持的古代天武王一脉试图驱逐,具有李唐宗室血统孝谦王一脉的平成京之乱当中,随着分裂出走的王室而分别为南北朝廷所直接据有的;

而在此之外北陆道、东海道、西海道、南海道等地,则由各地大小诸侯分藩和本土大名所构成的地方势力,主要由强势归还而被赐开府自制属僚的平氏和源氏两大武家首领,所组成的诸侯联盟和武人集团,分别间接效忠和支持各自所属的朝廷势力。

其中北朝和东国所占据的地盘更大一些,差不多有三十余州,几乎占据了大半的本州岛,但是除了朝廷畿中地区之外,其他武家的地盘上人口要相对稀少和偏僻荒芜,但是矿产比较丰富比如几处长期开采的金银矿,而民风彪悍士卒善战的多;

而南朝和西国的地盘要小一些,人口和开发度却是高过东国地方,武家的势力加起来也比朝廷的直领更加强大一些,又有靠近大陆边缘的海贸便利,经济上也更加发达。

但是在历代的军事对阵上多数时候都处于守势,一方面因为作为南朝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州太宰府的治下相对自成体系,对朝廷的号令时奉时违;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水面力量的弱势,作为近畿的重要外围和翼护,四国之地也经常遭到东国水军的入侵,乃至被时断时续的封锁和隔断之下,相对武家弱势一些朝廷就更加难有作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