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一战擒二王(第5/33页)

李渊略微一沉默便答应了,不过说不必给李靖太大权力。李世民答应了,可随即,李渊又提出,让他带上四郎李元吉。李世民本能地想拒绝,但看出李渊很坚决,便没再说什么。

“四郎之所以难打胜仗,就是因为出征机会太少!”李渊说,“朕希望他能跟着你,好好学学。”

李世民还能怎么样呢?只有让李元吉跟着了。

此次东进,李世民很大胆,破天荒地让罗士信当了行军总管(李世民本想让李靖当的,因父亲让他不要给李靖太大权利,也便换成了罗士信)。

罗士信和李靖的遭遇有些相似。李靖虽然和杜如晦同时段归唐,入秦王府时间也差不多,但因李渊的偏见,始终未被重用。罗士信也是如此,虽和秦叔宝、程咬金一起归唐,进秦王府,却一直未能担当重任。

当然,罗士信和李靖未被重用的原因不一样,李靖是因为皇上李渊,而罗士信呢,则是因为他的长相。罗士信是难得的猛将,可他那秀才般的外形,总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他能“文”,不能“武”,在猛将众多的秦王府,总会被忽略。

知道此次秦王要领兵进中原,罗士信很想有所作为,虽然之前唐与刘武周、宋金刚的争夺太原之战,罗士信也有参加,但不是很突出,特别与和他一起从瓦岗军降唐的秦叔宝和程咬金相比,尤其平庸。

“两位哥哥真让小弟羡慕!”

好几次,罗士信和秦叔宝、程咬金喝酒时都耷拉着脑袋说。秦叔宝和程咬金知道他好胜心强,稍不如别人就会难过,便对他好一阵安慰。

这天,三个人又在一起喝酒时,谈起了柏壁之战、雀鼠之战,谈起了如何与尉迟恭交手,程咬金和秦叔宝说得眉飞色舞,而罗士信却只能黯然听着,插不上嘴。

程咬金是个粗人,酒肉面前忘了形,只顾吃肉喝酒,说说笑笑,完全没有感受到罗士信的失落。秦叔宝是个粗中有细的人,且也罗士信走得更近,看出了罗士信闷闷不乐。

罗士信沉默不语,情绪低落。秦叔宝也高兴不起来,知道罗士信不开心的原因,便安慰他说:“士信弟,不必着急,在秦王手下,不会没有施展机会。何况,这秦王和其他人不一样,很擅长用人,他知道你的本事!”

大大咧咧的程咬金,一听秦叔宝这句话,再一看罗士信沮丧的样子,才意识到自己光顾开心,忘了这个小兄弟,便忙不迭地端酒安慰他说:“兄弟,小兄弟,喝一碗,高兴一下,叔宝说得对,秦王是谁?他神通广大,谁有本事,谁能干什么,心里很清楚,一定有你出头的机会!别急!别急!”

“唉!秦王会用人,小弟知道,可秦王府哪个人没有本事?哪个人的本事比小弟我弱?”罗士信叹口气道,“两位哥哥,不用安慰小弟,知道吗?小弟不是想争什么功,小弟只想好好立个功,也不枉在秦王麾下,也想让秦王知道,他的手下,没有孬种。”

罗士信有些不胜酒力,舌头打结,说到激动处,眼圈红了。其他两个人又是好一阵安慰。就在秦叔宝和程咬金商量,找个机会一起向秦王推荐罗士信时,有个人先行一步,这个人就是房玄龄。

房玄龄是个有心人,也早在李世民的授意下,观察秦叔宝、罗士信、程咬金等降唐猛将的动向。秦叔宝和程咬金不用说,融入秦王府很快,而罗士信,总给人一种落落寡合的感觉。房玄龄怕年轻的罗士信因没受到重用,产生消极心理,便在李世民要领兵进攻洛阳时,向李世民推荐了罗士信。

“此人的本事不在秦叔宝和程咬金之下,且随机应变能力胜过他们二人,大王不妨给他个机会。”房玄龄说。

李世民一听,连连说:“乔松兄推荐得对,这罗士信有勇有谋,说是个军事天才毫不为过,一直以来,倒真忽视他了,我这就向父皇推荐,让他做这次的行军总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