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魏征的最后几年(第5/7页)

也就在太子李承乾的所作所为让唐太宗失望到极点时,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了,在看到编撰完美的《括地志》,想到李泰的节制自律,再一对比李承乾的荒唐言行,唐太宗对魏王李泰就多了一分喜欢。他不仅将《括地志》收藏在皇家藏书中,还不断对李泰进行赏赐,所赐财物,一度超过了太子李承乾的规格。

其实,那时候的唐太宗,很大程度上是用这种做法提醒李承乾,刺激李承乾:你不要再让我失望了,要多向你弟弟学习。可太子李承乾对父皇的所作所为的解读则是:魏王李泰比太子李承乾出色。

父子二人的隔阂越来越大。

更让太子李承乾误会的是,唐太宗亲临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不仅奖赏魏王府官员及家奴,还免除延康坊百姓一年的租赋。也就是说,凡是和魏王李泰有关的人,都会得到好处。

李承乾感到了绝望。

唐太宗对待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态度,差别越来越大。甚至到了凡是大臣参太子李承乾盛修府邸的,唐太宗都会严肃处理;而对参魏王李泰盛修府邸一事不仅睁只眼闭只眼,而且还会质问大臣;对太子李承乾的所有开销大加约束,对魏王李泰却很慷慨,甚至还赐“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修芙蓉园。

唐太宗的做法,让众臣都意识到,在对待两个儿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中,唐太宗明显偏向魏王李泰。

莫非皇上要重立储君了?

众臣能这么想很正常。那时候,太子李承乾不学德行和术业,魏王李泰却德兴正,品行好,而且非常自律节制,皇上要废太子,立魏王并非不可能。就这样,“废太子,立魏王”的说法不胫而走。

当这些话传到太子李承乾的耳朵里时,李承乾对弟弟——魏王李泰生出了嫉恨,觉得他对自己的储君位蓄谋已久;对父皇——唐太宗也生出怨恨之心,觉得父亲不仅给自己了一个残缺的身体,还要夺走属于自己的储君位。

而当“废太子,立魏王”的说法传到唐太宗的耳朵里时,他觉得很是刺耳,眼前不停浮现当年他和哥哥李建成之间的储位之争。

“莫非,又要再现一个‘玄武门之变’吗?”唐太宗顿时心跳加速。

不能,绝对不能再有一个“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是唐太宗一生的痛,是他不敢回首的悲惨一刻,他不能让自己的儿子重蹈覆辙。

或许,自己之前重李泰,轻李承乾的做法确实不妥。经过一夜的辗转反侧和反省,唐太宗有了让魏征辅佐太子李承乾的想法。

“当今朝臣忠诚正直的,没有人能比得过魏征,朕派魏征辅佐太子,想必众爱卿能知道朕的心意。”

上朝时,唐太宗对众臣说出了这样的话。众臣互看一眼,知道了唐太宗的寓意。知道皇上是要告诉朝臣甚至天下百姓,当然还有李承乾和李泰以及其他皇子,他从来没有废太子的想法,当然也不会立魏王。

唐太宗之所以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辟谣,然而,这却是魏征没想到的。他不愿意去东宫,也不愿意辅佐太子,六年前,他都要请辞,无奈在唐太宗的竭力挽留下,掌管门下省,如今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辅佐储君的重任,自己怎么敢承担?于是上前说:“陛下,臣患眼疾,实在无力辅佐太子啊!”

“魏爱卿,汉朝的太子是四老辅佐,朕如今也只能靠你了,你患病,朕是知道的,但即便你卧病在床,只要你任太子太师,就是在保全太子啊!”

唐太宗说得很真诚,那刻的他已经意识到,想要挽救太子,避免储位之争引发悲剧发生,他唯有靠魏征了。

魏征深知唐太宗的心意,虽然心里不甚情愿,却也只能叹口气,再次打消了功成身退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