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夜撤离(第2/8页)

“尽管是暂时的,大家都很高兴啊!”新妹闭上眼睛,脑中回想着刚才在街上所看到的景象。过了一会儿,她睁开眼睛,追问理文:“是这样吧?”

“云山先生传教时所讲的最主要的一点,在这里漏掉了。”

“最主要的一点?”

“太平军要建立的是既无财主也无穷人的世道,这还没有实现吧?”

“是呀……”

冯云山提倡的平等,确实深深打动人心。

远处,传来口哨声。来人正是久未露面的谭七。

“到处都是军队!”谭七摇头。他负责向太平军报告长沙城内的状况。长沙七座城门,太平军仅封锁了南门,其余六门仍和平时一样敞开。城门处熙熙攘攘,比平时更加热闹。

各地援军已经进城。

“估计有五万人吧?”理文道。

“也许更多。我想调查一下,可这一次不能派很多人。”谭七又摇了摇头。

“太平军到什么地方了?”

“先头部队已到醴陵,杀气腾腾。”

“全州事件可不能再次重演啊!”

谭七搞谍报工作,他说不能用很多人,是说很难找到人协助。用钱雇来的人靠不住。以前协助太平军的人,大多对当政者怀有敌意,或对现状不满,起码认为现状应当改变。长沙一带天地会势力相当强大,他们反对现有制度,但现在协助的人却很少,谭七感到苦恼。长沙大部分居民都觉得现在的状况不错,要改变,他们不会赞成。谁想破坏目前的好光景,谁就会把百姓推到敌人那一边去。

“这样不行啊!”理文挨近谭七身边,小声说道,“一定要把长沙的情况原原本本地转告给天王或东王。百姓对官府现在的做法很满意,很难找到内应。我个人意见,不要打长沙,赶快向前进军。不管能不能接受,我这个意见望一定转达。”

“一定转达。”谭七点了点头。

“对手是左宗棠啊!”理文想把这话说出来,但又打消了这想法。

太平军中不会有人知道左宗棠的名字。长沙城治安好,不是因为那五万军队,而是因为强化了军纪。左宗棠不过是区区幕客,但他凭借幕僚之便,可以对张亮基施加很大的影响。加强军纪、发放库钱、收购物资、救济贫民,都是左宗棠的建议。

在当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高级官僚中,布政使潘铎算是个敢作敢为的有才之人。因为库钱属布政使管辖范围,中国的官僚制度培养了极其强烈的山头主义思想,即使巡抚听取了幕客意见,想用省里的钱库,若布政使不同意,那他也毫无办法。

长沙城的状况出现了很大的好转,治安好了,妇女和孩子可以放心外出,街上自然热闹了。军队的待遇好了,伙食改善了,还有酒喝,士兵自然也不会到街上逞凶。

尽管这些变化是暂时的,但在长沙的百姓看来非常可喜。这是由于政府中出了张亮基、潘铎、左宗棠这些有能力的人。《湘军志》记载,当时人们“忘其为围城焉”。

城内巡逻的士兵也都穿上了制服。当时一提到当兵的,百姓就唾弃。为了扭转这个印象,首先要改善装束,尤其是百姓经常看到的巡逻队,更要穿着漂亮。这也是左宗棠的意见。他这个人有着连他自己都未意识到的特殊本领,那就是自己的意见,即便不是真知灼见,也总能顺利地为上司所采纳。

当然,左宗棠可不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性子。他一面整顿巡逻队的“面子工程”,一面在幕后大量使用下流的角色,从而使自己的建议被接受。在做绿色圆圈里绣着大红“勇”字的制服这件事上,左宗棠是这么说的:“湖南会党众多,必须严加禁止。发现会党头目,应当立即拘捕,因此大可起用各类密探。若不把违抗政府之人揭发出来,他们就有可能变为敌人的内应。”所谓“各类密探”其实就是指把那些犯有前科、地地道道的人渣暗地放出去。这样肮脏的工作,上层人士是不愿做的,只能交由下级去处理,事后听听汇报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