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口大捷到天京内讧(第3/9页)

“就算死,我也要杀入敌阵,以示我湘军精神!”曾国藩要单枪匹马杀入敌阵,被罗泽南死活拉住。

湘军被分割开,向后退却。太平军从容地在后面追击。

咸丰五年二月十七日(阳历1955年4月3日),太平军第三次占领武昌。

湖北巡抚陶恩培在这次战斗中战死。是暂时返回湖南,伺机重整旗鼓,还是在太平军附近构筑阵地,咬住不放?深思熟虑后,曾国藩选择了后者。南昌作为湘军进攻九江、湖口,进逼南京的基地,他在这里待了一年多。期间,他每天苦闷懊恼,唯有太平天国北伐军遭挫折的消息使他稍感宽慰。

咸丰六年(1956年)七月即将结束。韦昌辉早已在南昌前方构筑了阵地。太平军的基地在南昌西南面塘头堎、万寿宫一带。翼王石达开在武昌。江南大营已经溃灭。

“钦差大臣向荣死在丹阳”的准确情报刚刚传到南昌。

曾国藩的脸上好久没有出现过笑容了。“不要闷闷不乐嘛,心胸开阔是非常重要的。要忍耐,等待时机也是一种战斗。不要忘记,湘潭的胜利并不是由于我的力量而取得的。”彭玉麟给曾国藩鼓劲儿。在湘潭取得出乎意料的大胜,是由于太平军中发生了新旧两派的内讧。敌人内部出现弱点,只要耐心等待,敌人这种弱点总会以某种形式暴露出来,不能一味悲观失望,要心胸开阔,等待时机。

“谢谢您的忠告,其实我也常这么劝解自己,机会一定会到来的。”

为抒发心中郁闷,曾国藩朝空中挥笔写起字来。机会出乎意料地很快就到来了。彭玉麟正要离开时,进来了一个军官。湘军军官令人感到像是书生,而不是军人。

“塘头堎贼营情况异常。也许是玩弄什么诡计。”书生军官报告,语气很没有自信。

“异常?”

“没有一个人影。已经侦察好几次。据附近农民说,贼兵是昨夜突然移动的。”

“什么?你是说韦昌辉撤出了阵地?”彭玉麟瞅着曾国藩的眼睛。

“是的。也可能是诡计。”军官态度极其慎重。

“一定出了什么事。仔细调查调查。”曾国藩站起来,用手指弹了弹下巴。

曾国藩并不是在睡大觉等着敌人阵营发生混乱。他虽身在南昌,却不断派人侦察南京的内幕。根据报告,曾国藩早已知道太平天国首脑中已产生不和,而且裂痕愈来愈深。人们在判断敌情时,往往掺进自己主观的推测。曾国藩对情报的分析尽可能避免主观。真正要发生内讧时,韦昌辉一定会有某种行动表现出来——曾国藩是这么预想的。

韦昌辉从南昌城外率兵退走,这只能是内讧的前奏,而不会是其他。

“有报告说,几天前有一个模样儿长得很古怪的女人进入了北贼阵地,北贼退走和这件事也许有某种关系。”彭玉麟道。彭玉麟整四十岁,比曾国藩小五岁,湖南衡阳人,没有当过官,李沅发在湖南造反时,他志愿承担平乱任务。太平军从广西进入湖南时,他又拿出自己的财产,招募志愿军,他的经历跟江忠源很相似。曾国藩创办湘军时,彭玉麟要求出马。他这个人私欲不多,不想飞黄腾达,曾国藩对他的这一点很欣赏。

“我明白,水师特别重要,我将尽力去做。不过,我有一个条件。”彭玉麟在参加创建湘军时,提出了条件。

“什么样的条件?我能办到的,一定照办。”

“很简单,将来不要我当官,如此而已。”对彭玉麟的这个要求,曾国藩默默点了点头。

“清朝是满族王朝,我不屑于在这政权下当官。但是,出于士大夫的责任感,对于乡土发生战乱不能置之不管,所以我只是协助您个人……”曾国藩从彭玉麟的话中领会到这言外之意。他们彼此身份相差悬殊,但曾国藩不能把这样的人当成自己的部下。湘潭胜利,在田家镇砍断江上铁链、冲破缺口,都是彭玉麟指挥的,但他并不为此而夸耀自己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