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731部队与朝鲜战争的关联(第3/4页)

的确,战争结束以后,在签订媾和条约之前,日本处于占领军的统治之下,对于占领政策的言论自由,是不被承认的。

有关言论机关、新闻界都被置于占领军的审查之下,不容反驳,“日本是战败的敌国,没有置于文明国之间的权利”。

战前、战后的不自由并非同等性质

但是,当初占领政策的课题是铲除军国主义和实现民主化。波茨坦公告第6条以后规定,在铲除军国主义权力及势力,毁灭日本的战争能力,建立和平、安全及正义的新秩序之前,联合国占领日本,制裁战争罪犯,复兴及增强民主主义,确立基本人权。在实现上述各项目的之后,以通过日本国表明自由的意志建立起和平的、负责的政府为条件,撤退占领军等等。日本根据自己的意志,接受了公告。

既然接受了这一公告,自然就受到约束。说这样就是不允许自由和独立,是说不通的,而且说这些话的岸信介,在战争时期,曾经是东条内阁的阁僚,是作为甲级战犯而被逮捕过的人物。我觉得以他为会长的改宪派有一种法西斯主义的嫌疑,他们所依据的精神主义存在着和过去的“国民精神总动员”相同的模式。

对我来说,与其是害怕担心因B-29的空袭而进行的灯火管制下的黑夜的恐怖和不自由,不如说是害怕担心在战后的废墟上点亮的灯光下已没有生命危险的、“在建立和平、安全与正义的新秩序之前”的、处于被占领状态的日本的不自由。虽说我们一无所有,但是,确实存在希望,而这种希望的象征就是新宪法,它是战争时期日本人未曾有过的东西。如果说战争结束前存在希望的话,也不过是军部鼓吹的“胜利之前,无所欲求”的虛伪希望。

我们认为,在法西斯主义统治下的压制自由和在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后,在占领状态下缺少的自由和独立,性质是不同的。改宪派认为,两者是相同的,并把修改宪法的根据建立在不允许有比战时和战前更大的自由规定之上。这就是他们的欺骗之处。

和平与民主的最后堡垒

有人提出太平洋战争并非侵略战争的谬论,其思想基础在于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侵略战争都是在“防卫”的名义下进行的。太平洋战争的名义是“为了东亚的和平”。那是一个民族或一个主义体制以统一世界为目标的战争,却说成是“为了世界和平”。不久前,文部省加强以高中社会科教科书为中心的教科书审定,把“侵略”改为“进入”,把“宪兵政治”改为“武断政治”等,其企图在于淡化日本进行侵略战争的责任,复活法西斯主义,必须严加警惕。

战争的目的,可以由战争领导人任意荦强附会地加上去。进行战争的国家,绝对不说本国无正义。我们立足于太平洋战争的牺牲之上,绝不能被“为了自卫”这句话所欺骗。

未来不会发生完全蹂躏民族自由与独立的战争。假如会发生的话,那么,就是大国顾全面子(包括政治意识形态的对立在内)的战争,边境冲突,民族纠纷,其规模可能是大战,也可能是局部战争。日本不可能拥有(像美苏那样的)大规模的军事能力。即使以日本的工业力量为后盾,有这种可能的话,也绝不能让其保有这种能力。但是,军事力量有一种追求达到一流的本能。不是一流的军事力量,就毫无意义。如果一开始就知道军事力量会在战争中失败,有谁还愿意拥有它呢?

如果宪法明确同意拥有军事力量的话,显然它就会无止境地逐步升级。日本一旦拥有了像美苏那样的军事力量,它果真还会仅仅用于自卫吗?现行宪法的基本精神遭到蹂躏之后,还能够维持民主吗?如果是一场局部规模的战争,那么,目前的自卫队就足够了。如果说日本的自卫队还有可称道一面的话,就是它作为现行宪法的私生子,绝不会侵略别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