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731部队的补给城市哈尔滨(第7/10页)

我们认识了摄影者王之堃先生。他约50岁,个子不高,目光敏锐,不善言词。他带我们来到试映室,开始放映。既无字幕,也没有进行编辑,是摄影后未做任何加工的原片。没有配音乐,也没有解说。王先生结合画面做了讲解。

影片是从铁路支线开始的。右侧出现锅炉房,上边原封不动地耸立着三根怪状的烟囱和它支撑着建筑物墙壁的钢筋。

中间的烟囱上半部巳被炸毁,汽缸和旋转轴似的铁轴倒在地上,这可能是被炸毁了的田熊式锅炉。

画面上映出了一幢快要倒塌了的建筑物的一角和堆积如山的瓦砾。

“这是口字楼中间走廊的北侧。”

“从口字楼南部以及从口字楼内侧的北部进入各研究室和解剖室。”王先生做了这样的解说,这里就是“关东军防疫给水部设施全图”(参阅本书卷末附图中的⑨⑩)。

画面上出现了原状的盥洗台,接着是二层楼的残骸。“这是口字楼北侧建筑物的内部和西侧的二楼。盥洗台怎么没有炸毁呢?”王先生提出疑问。画面上又出现了许多用钢筋水泥围成的变形的斗状洞孔。王先生说:“这可能是饲养老鼠的地方吧!那就是高桥班(本书卷末附图中的⑩)吧!”接着出现的是墙壁。王先生介绍说:“周围墙壁内侧的基础部分筑有深沟。”

“这是飞机场,在北侧堆积的是飞机残骸。”

画面上出现了一个水池。“这个池子不深。”可能是全图(38)的食用养鱼池。到处都堆积着陶瓷碎片、宇治式炸弹弹头螺旋式的盖子。刻有U字型导爆沟的弹简有一部分清晰可辨。“这是细菌炸弹的残片。”虽说是残片,但是数量太多了,银幕几乎容纳不下。

又出现了一个油罐状的大型容器残骸,头部有闸口式开口,这可能是高压蒸气灭菌器,也许是细菌培养罐。王先生也弄不清楚。

然后是遍地的瓦砾,只剩下石柱的基部,像墓碑似的残留着。显然是彻底地进行了破坏。“这里是7号楼、8号楼的旧址。”石柱的基部宛如“马鲁太”的墓碑。

再次出现了油罐状容器残骸的特写。王先生说:

“拍摄时,发现有七八个这样的东西,我觉得好像是培养鼠疫苗的铁容器。”

银幕上出现了地道。王先生说:“这是口字楼的东侧,炸毁后它暴露在地面上。口字楼东西方向能看到有地道的入口。”

再次出现锅炉残骸,王先生说:“这是发电机。”

“这是口字楼北侧的实验室。”

又出现了一个像地道似的洞穴。王先生说:“这不是地道,是炸弹坑。”

到此影片结束,放映时间共7分钟。放完影片后,我们向王先生询问了摄影时的情况。

与夙怨的诀别

“摄影是接受哈尔滨市地方史学会的委托,于1956年春(四五月)进行的。目的是作为地方史的资料保存。由于是断断续续地进行的,前后算起来大约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

“从战争结束到拍摄,其间相隔11年,这是什么原因?”我问道。

“因为这一段时间,我不在哈尔滨。”

“在王先生之前,没有人拍摄过吗?”

“不太清楚。”

“在拍摄之前,731部队设施的旧址,有人动过吗?”

“从拍摄时的情况判断,可以认为就是战争结束时的原样。”

“你进入地道了吗?”

“没有进去过,我感到地道很深。”

“拍摄的对象,是否有谁作过指示?”

“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自由拍摄了一些重要建筑和设施遗迹。”

时间很紧迫,预定今天乘火车去长春。因此,对731部队的“地下结构”只能具体地窥视其中的一部分。

说“口字楼东侧看到有东西方向的地道口”,实际上指的是全图(33)仓库附近连接7、8号楼的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