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章 书生风骨(第3/4页)

我见王石雷迟迟没有答应,还以为他是有考取功名从政的打算,于是便问道,“莫非王先生是担心影响功名?这个本官可以保证,一定向皇帝举荐先生,寻常的科考,就不必参加了!”

倒不是我故意忽悠人家,以我现在的身份地位,向皇帝举荐一个人才确实比较容易。

“大人误会了!”王石雷却摇头否认道,“在下并不是担心自己的前程,只是不知道大人是否值得在下花费一生的时间来追随,如果有可能的话,石雷情愿驰骋在疆场之上,而不是做一个穷经皓首的幕僚。如果大人能够回答在下一个问题,石雷便誓死追随,否则——”后半截儿话却没有说出来,不过意思很明朗,是要考验考验我了。

我不以为意地笑了笑道,“好,石雷快人快语,但请明言!”

“其实在下的问题也非常简单——”王石雷面目表情地说道,“便请大人猜一猜我着书札中的内容,平定西北的策略究竟是什么?”

众人听了多感到非常不满,你自己写的东西让人家来猜,谁又能猜得中?这不是摆明了刁难别人嘛,大帐里面顿时嗡嗡地都是窃窃私语之声。

“此话当真?”我微微一笑道。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王石雷态度非常坚决,看来他是认为我一定猜不出其中的方略了,所以才会如此这般。

我摇了摇头,叹息道,“虽然本官并不能猜出你在书札中所陈述的具体计划,但是若要彻底解决西北边患,办法却只有一个!”

“什么?”不单是王石雷,大家都很期待地看着我。

“屯田!”我轻轻地说出两个字来。

两个字虽然平常,却如一颗惊雷在王石雷的胸中响起。

我笑看王石雷的惊讶表情,心中知道这个人肯定可以收服。此人果然不错,学识见解都好,而且对于西北大环境比较熟悉,得此人之助,会省却我的许多麻烦,真是老天助我!

虽然说他也有一点点的傲气,不过我却认为这正是文人应有的风骨,若是趋炎附势之徒,追逐名利之辈,你倒如何放心与他把酒言欢筹划大事?因此我对王石雷的表现比较满意。

王石雷却是惊惧皆有,自唐末以来,西北边患不定,中央政权几乎无力收拾,致使西北异族势力坐大,原本在汉朝设立的西域诸郡,早已湮没于漫天黄沙之中,变成了异族驱牛牧马的乐园,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更已是遥远的传说,及至本朝,北有契丹、西有吐蕃、南有大理,可以说版图小得可怜,哪里有余力来照看西北?

可是西北的战略地位是无比重要的,若是失去了西北,就等于自己未与别人动手,就先断了一只手臂,大宋的版图只会越变越小,最终被赶到大海里去,可惜,尽管西北如此重要,朝廷却始终没有人对他有足够的重视。

“原来除了自己,大宋朝还是有明白人的!”王石雷认真地看着我,像是要将我看个透彻。

我看出了王石雷心中的困惑,于是便朗声说道,“我朝自太祖皇帝开国以来,不断与四方征战,灭南汉、平后蜀、攻南唐、抗契丹,战事之多远非前朝可比,这么做的结果是大宋疆域逐渐扩大,可是也造成了一个后果,那就是各地冗兵极多,是以耗尽帑财,然而到了真正要用兵的时候却苦无可用之兵。”

“若是仅仅裁减兵额,却不为这些被裁退的士兵寻找出路,将会造成社会动荡,容易激发兵变,因此朝廷对此一直非常头痛。因此此次本官受命安抚西北之时,得到的一个任务就是在西北屯田!”我说出了朝廷的设想。

庆州知事路青云对此有些质疑,于是问道,“朝廷既然这么考虑,自然是有道理的,然而古来屯田未见大规模成效,或言汉唐经营西域,多赖屯田,但屯田成效未见久远,国势稍弱则屯田衰败。各路屯田,每每以武将不擅或不愿农事而告停。下官以为,若是屯田能够真正成功,自然是利国利民,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策略,恐怕事倍功半,最后夭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