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遭遇战(第5/7页)

吴广淮刚刚醒转,就见头顶一个巨大的黑球嗖的飞过,到处炮声轰鸣,他不禁眼前一黑,又晕了过去。

雾气腾腾的海面上,炮火纷飞,回过味来的中国水军急忙还击,靖海号上,丁汝昌虽然手软脚软,但还是奋力将一枚枚炮弹推入炮膛,炮手只管开火,胡乱瞄着远方的黑点,浑不知炮弹飞向何方。

薄雾中,根本就看不清荷兰人舰队的情况,只隐隐看到好似有火光升腾,马大勇转眼,却见到了“和顺”号正慢慢倾斜,向海中沉去。

“和顺号”乃是华商和顺行东家出资捐助购买,一艘排水量九百吨的木质蒸汽炮船。

看着在水中挣扎、一起一伏的士兵,马大勇眼睛都红了,更见到镇海号上火光渐浓,这场海战,竟然要全军覆没?

“传令!全速前进!目标!对方旗舰!”马大勇红着眼大吼。

操舵手愣了下,随即一咬牙,奋力转舵,金陵号,突然喷出巨大的黑烟,向着荷兰人的舰队冲去。

广州号、灵波号等巡航护卫舰显然发现了提督的意图,随即飞快的追上,一边开火,一边与金陵号并驾齐驱。

金陵号,与镇海、靖海、定海三艘各装载着八九十门火炮的半风帆战列舰比起来,反而火炮最少,仅仅三十六门,舷侧装甲采用了十三毫米铁板,用两层交错放置的两百毫米麻栗树木材加上一层锻铁装甲并用螺母螺栓铆接,前有撞角,乃是当今南国最先进的铁甲舰理念。

三十六门火炮,全部是线膛炮,爆破弹,炮台的设计选用了广州号的旋转炮台,更加以改进,火炮安装在固定的炮台里面,这样转向时只要转动火炮就行了,不用管那厚厚的装甲围壁,大大减轻了旋转机构的负担。瞄准、观察的视野都比较开阔,火炮的俯仰角度可以调得比较大,也不会出现火炮发射后硝烟无法散去的问题,因为炮台本身是和舱面相连的固定装甲围壁,更避免了船面旋台“弹著旋缝”的弊病。

而舰艏重炮,就算法国人建造的刚刚下水的排水量将近六千吨的最新式铁甲蒸汽船光荣号,也未曾有金陵号这般重视。

而当金陵号舰艏重炮的炮火狠狠喷洒在马塔兰号船舷,令马塔兰号起火慢慢倾斜之时,金陵号上的侦察兵,这才发现,荷兰人已经有三四艘船舰沉没,其余舰只正在准备退却。

19世纪,舰船的矛与盾之争一刻也未曾平息过,如果说,几年前俄国人和奥斯曼帝国的海战展示了爆破弹下木壳船是如何的不堪一击,蒸汽动力又是如何远胜风帆动力,那么发生在1860年的中荷坤甸海战则宣告了铁甲时代的到来,荷兰人的实心炮弹多达二十多次击中金陵号,却几乎未能损害到金陵号的战斗力。

中荷海战,对于近代海军理念带来的冲击是空前的,“乱战”,进入火炮时代后,世界海军战术领域重新出现的一个新名词。这种战术的大致样式是,采用整体编队阵型接近敌舰队后,再化解为分散的战术分队,多点突破敌方舰船编队,进行混战,依靠撞角等近战武器,在乱中取胜的战术,“数群攻敌,或一群分应,求乱敌阵”。

舰首炮、撞角、横阵开始受到重视,旋转炮台更完全替代船旁列炮,渐渐成为各国海军主力舰只的标准配置。

“列阵,追击敌军!定边、抚远二舰救助落水伤兵!”马大勇大声下着命令。

金陵、广州、灵波等船舰很快集结阵型,向狼狈逃窜的荷兰船舰追去,此时海雾渐渐消散,几艘风帆动力的荷兰战舰很快就被金陵、广州等舰追上,碧蓝的海面上,炮火轰鸣,没有蒸汽动力的荷兰船舰根本避不开平远水师的炮火。

而轻灵无比的广州舰,更是追上对方一艘正在逃窜的蒸汽木壳战列舰,闪躲着对方的炮火,同时尽情将自己的炮弹向敌舰倾洒,广州号同金陵号一样装备有膛线炮和爆破弹,甲板上股股白雾升腾,荷兰人战舰很快船舷水线处被打了个大窟窿,海水涌入,船身也一点点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