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丰收的世纪(第5/5页)

倩谁潜挽世风偷,旋作新词付小优。

欲扮宋儒谈理学,先妆晋客演风流。

由邪引入周行路,借筏权为浪荡舟。

莫道词人无小补,也将弱管助皇猷。

李渔的这些想法证明,僵硬的道学在淫靡的世风中渐渐风化,淫靡的世风倒能在僵硬的道学中找到存身的依据。李渔所写的都是喜剧,由于他谙悉编剧技巧,熟知剧场三昧,精通喜剧法则,了然观众心理,所设置的喜剧冲突和喜剧场面都颇为热闹,容易产生演出效果。一个个误会,一次次巧合,一层层纠葛,缠夹搭配、相映成趣。有些剧作如《风筝误》之所以能轰动当时、(《笠翁一家言·答陈仙》:“此曲浪播人间凡二十载,其刻本无处无之。”)传之久远,也由于此;然而,在这种表层的技巧性滑稽之外,我们又看到了一种深层滑稽,那种不是由艺术、而是由历史所赋予的可笑性。

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剧作家们把陈腐道学与黑暗政治放在一起,构成了封建意识形态内部的尖锐分裂,从而酿造出悲剧性;李渔则把这种道学与风流败行放在一起,构成了一种自我嘲弄,从而酿造出了可笑性。

在李渔之后,《桃花扇》和《长生殿》还要进一步显示出悲剧性的一面,在《桃花扇》和《长生殿》之后,传奇领域就没有再出现过于夺人眼目的人物和作品了。被称为乾隆间第一曲家(李调元语、杨恩寿等人均有这样的评价。)的蒋士铨(1725—1785)以《冬青树》、《桂林霜》等传奇作品,刻画了中国历史上爱国志士的壮烈风格,可是败笔屡见,又不适于登场,终究已无力重振传奇舞台;与他同时存世的杨观潮(1712—1791)用杂剧这种“隔世遗传”的艺术样式创作了不少具有现实批判精神的作品,结集为包括三十余个短剧的《吟风阁杂剧》。不过他的作品与蒋士铨的作品一样,更多地是给人读而不是让人演的。

以上,就是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末这一百年间传奇创作的基本轮廓。现在,我们可以集中来看一看产生在这一时期的四部杰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