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合流(第7/12页)

郑成功收留鲁监国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不多,只有一条:退位!

——地盘都败光了,你监谁的国?

当然,这种趁人之危的条件不大好开口,以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面子上抹不开。很多时候,行动能够代替语言,而且产生的效果会更好。

郑成功先是以隆武帝所授“宗人府宗正”的身份接待鲁监国,又将鲁监国安置在金门,接着“礼仪渐疏”,实际上是按亲王的待遇进行安排。

鲁监国是聪明人,知道郑成功整这一出是什么意思。如今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自己确实也没了做监国的资本。

三月,鲁监国正式宣布退位,还就藩王,遥奉永历正朔。

郑成功收留鲁监国也是有目的的。同样只有一个:壮大实力!

——自己送上门来的大餐,不吃白不吃。

“浙系”军队在厦门、金门落脚后,鲁王、张名振、张煌言的打算是“暂住”,准备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并计划在次年三月收复舟山。

但是,郑成功不希望让送到嘴边的鸭子飞走,他不仅反对“浙系”的“还乡计划”,还套用何腾蛟“溶贼、限贼”的招术,玩起了“溶浙、限浙”的把戏,大肆笼络“浙系”人马,给他们发“绿卡”,收为己用。

自此,恩怨未了、关系微妙的“浙系”、“闽系”开始艰难曲折的“合流”。

一为扩地,二为抢粮

东南沿海两大抗清势力“合流”之后,郑成功对福建采取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目的其实比较单纯:一为扩地,二为抢粮。

永历六年(1652年)正月初,郑成功率军进攻海澄,清军守将赫文兴、海澄知县甘体垣投降。

初战告捷,郑成功并不打算“见好就收”,海澄不过是“开胃菜”,他真正的“大餐”是漳州。

十日,郑成功分兵切断泉州与漳州的联络,并于十二日占领平和,扫清了漳州外围的威胁。

二月初二,郑军进抵漳州城下开始进攻,清军总兵王邦俊负城顽抗。郑军陆战能力有限,一时啃不下来。

硬啃啃不动,开动脑筋继续啃。郑成功的“妙计”是挖地道,准备一直挖到城墙根下,再把火药填塞到坑道,震塌城墙,蜂拥而入。这个战术显然比“战神”李定国打肇庆时的“地道战术”要高明,城内守军只能干瞪眼。

挖沟阻拦?人家根本就不想挖到城里去!

三月初七,工程顺利完工,郑成功下令点火。

一阵轰隆声之后……

城墙完好无损!

观众囧了,郑成功更囧:什么情况?

火药当量不够?——不可能,地面炸出老大一个坑。

快看!这坑怎么在城墙外面?

不用调查了,“施工队”的数学显然是体育老师教的,居然把距离给量错了,地道离城墙还有好几十米!

爆破计划意外失败,剩下的火药又不够重新爆破,郑成功只好改用“铁桶战术”。这一招靠的是人多势众,技术含量明显低得多,应该不至于再犯低级错误。

漳州告急,刚喘了口气的浙闽总督陈锦又忙活开来,亲率浙江、福建的清军驰援。三月十三日,陈锦援军与郑军遭遇,结果被揍得七荤八素,陈锦只得退到同安城外。五月,陈锦又调马进宝前来增援,壮大声势。

马进宝援兵飞驰而来,郑成功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打开缺口,放他入城!诸将傻眼了:您老人家被震短路了?还嫌漳州这块骨头不够硬?

郑成功莞尔一笑,一语道破天机:“城内人多,粮必乏,外调既迟,内势窘促,破之必矣。”

马进宝的援军进入漳州城后,一下子多了几千张嘴,是嘴就得吃饭,漳州的粮食本来就不多,这下子消耗得更快。

这就是水平!

援军入城后,郑成功收紧“铁桶”,粮食运不进来,马进宝、王邦俊也打不出去,只能这么干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