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雄才大略的皇太极 第八章 明朝的失败(第2/9页)

领导就是领导,虽然唠叨,但说出的话句句在理,皇太极不愧是个一流的领导。两路大军派出去后,皇太极决定亲自率领第三路大军去山海关一带,牵制明军。在皇太极亲自率领的大军里,三顺王就是先锋,这三个吃干饭的汉奸终于有了用武之地,那就是炮轰自己的国家,也许可以换种不那么触目惊心的说法,炮轰前任领导。

皇太极这人大脑确实可以,他知道关宁防线很难突破,所以让清军兜个大圈子,跑到密云一带。

密云的守军非常少,因为大家一致认为清军不可能从这里进攻。为啥呢?因为这里地势特别不好,到处是山,而且还是陡峭险峻的山。从这里进攻,还没到达密云,估计也会累得半死。明朝人比较懒惰,比较油,但是他们自己不会干的事,不代表皇太极不会干。众所周知,皇太极是一个非常勤奋的领导,为了入关,为了治国,几乎是殚精竭虑。这世上还有什么他不会做的事,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清军大兵压境的时候,蓟辽总督吴阿衡还在喝酒,他睁着一双醉眼看着城下黑压压密密麻麻的清兵,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才知道原来都是敌人。可能是喝高了,吴总督一时之间非常兴奋,人来得越多越好,来多少死多少。喝酒驾车容易出事,喝酒打仗那就几乎百分之百会出事。

吴总督居然仗着酒胆,带着几千人打开城门就向清军杀去。结果很现实,没有出现任何奇迹,吴总督毕竟不是郭靖郭大侠,能够在千军万马中来去自如,事实上吴总督很快就倒下马,为国捐躯了。

密云城破了以后,京城岌岌可危,清军只需一两天的时间就可以到达京城脚下了。朝中照例是一片恐慌。只有崇祯比较淡定,崇祯这次表现似乎不太一样。其实也没什么玄妙的,因为他早就知道这一切了。

半年前,就有人告诉他,今天这一切会发生。告诉他的那个人不是什么明军间谍,而是皇太极本人。皇太极为什么要告诉崇祯我想揍你呢?是皇太极受了什么侮辱,还是又被人忽悠了?

原来,半年前,内乱还没有平息,杨嗣昌给崇祯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初年,主人公是光武帝刘秀。刘秀干吗了呢?刘秀跟匈奴议和了。杨嗣昌的故事虽然只讲到这里,那意思很明白,皇上你去跟清军议和吧!有人说,这不是卖国吗?事实上,当时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是不是卖国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

皇太极整编了蒙古八旗军和汉人八旗军后,清军的军力接近二十万。明朝的军队人数当时撑死了也就八十万,在这八十万中真正可以打仗的只有四分之一,而且这四分之一的军队战斗力也比不上清军。要打是打不过他们的,这是议和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打不过并不意味着也守不住,仗着地形和城池的优势,守应该还是可以守得住的。这是主战派的重要理由。

但是,我们还得考虑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啊!杨嗣昌建议崇祯议和的目的就是攘外必先安内。换句话说,议和只是缓兵之计。

杨嗣昌和崇祯都是明白人,且饱读诗书,刘秀这个故事的下文虽然没说,但彼此心知肚明。刘秀跟匈奴议和后,先解决了国内问题,国内问题一解决,就开始对匈奴穷追猛打,赶得他们满沙漠里逃窜。

当时,知道议和的只有三个人:崇祯、杨嗣昌、太监高起潜。议和这事涉及脸面问题,不能让更多人知道。崇祯是个非常要强的皇帝,真让他向敌人低头,是不太可能办到的,他最后自杀就是因为不忍低头受辱。

杨嗣昌找了一个算命的,让他到皇太极那儿秘密传达崇祯的意思,说是愿意和你议和。皇太极以仁君自居,别人上门索要和平,他总不能不给吧!事实上,皇太极的态度相当好,表示和谈是个好事情,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皇太极还把军队撤回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