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两种痕迹(第2/4页)

宋芸儿刚好相反,她是不会放过这种逞强的机会的,跟在杨秋池屁股后面看热闹。

忤作挖开坟包,开始往下挖,越往下挖,积水就越多,等挖到棺木顶盖的时候,这坑里已经积满了水。

忤作们都皱起了眉头,杨秋池反倒面露喜色,如果冬天的积水都那么多,夏天雨水充足,恐怕会更加潮湿,环境越潮湿,就越容易产生尸蜡。

坑里全是水,怎么办?忤作和帮工们为难地看着杨秋池。杨秋池吩咐将从棺材两边往下挖,再用绳子将棺材两头从下面套住,然后拉上来。

又花了差不多一个时辰,棺材终于被从这水潭似的坟坑里拉了上来,然后被忤作和帮工们吆喝着抬到旁边的两根木头上放好。

棺材里的水顺着棺材细小的缝隙往外哗啦啦流淌。杨秋池吩咐忤作将棺材盖打开。棺材已经开始腐朽,没费什么劲,棺材盖就被打开了。

棺材里满是浑浊的泥水,看不清水里的东西。一块湿漉漉的大红被褥的一角露了出来。

杨秋池让忤作想办法将棺材里的水放干。一个忤作拿了一把斧头,挤进棺材旁边挡板和后面挡板之间的缝隙,使劲一撬,两块挡板裂开了一条大缝,棺材里的水从那裂缝里流了出来。很快,就流干了。

棺材里的尸骨被湿漉漉满是泥泞的大红被褥覆盖着。

杨秋池戴了一双棉手套,虽然很厚,影响操作,但没办法,没有橡胶手套,又不想让自己的双手粘上尸体腐烂的组织液,看来,以后这检验腐败尸体的事情少不了,回去之后得设计一种新的专用手套。

杨秋池用一根铁棍将上面覆盖的红被褥挑开,露出了下面的尸骨。正如杨秋池所估计和希望的那样,郭氏的尸骨没有腐烂,而是形成了灰白色的尸蜡,而且是全身性的尸蜡。

尸蜡是由于尸体长期处于水中或者埋葬在空气不足的湿润泥土里,皮下脂肪组织分解物脂肪酸经皂化和氢化而形成。之所以叫尸蜡,是因为这种尸体表层用手触摸有油腻感,并可以压陷,跟触摸熔化的蜡烛或者泡软的肥皂的感觉差不多。

形成尸蜡的环境能够抑制腐败细菌的滋生,阻止了尸体的腐败,能保留尸体表面损伤、索沟乃至“鸡皮疙瘩”等细微痕迹,也能抑制消化道腐败细菌,从而使胃内容物得到较好的保存,有很高的法医学价值。

尸蜡一般是局部性的,象郭氏这种全身性的尸蜡比较少见。虽然形成尸蜡的尸体没有腐败,但由于尸体被水泡了两年,已经与一般的尸体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了,根本分辨不出本来的面目,如果郭氏生前就长成这个样子,就算这世上已经没有女人,恐怕这杨老太爷也不会娶她的。

郭氏是不是上吊自杀,从脖子上的痕迹就可以看出来。

杨秋池低下头仔细查看郭氏脖子上的那些痕迹,虽然死了两年,由于尸体形成了尸蜡,所以,脖子上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辨。

杨秋池一看之下,顿时咦了一声,从怀里摸出一块汗巾,很小心地将尸体脖颈处的水吸干。

仔细分辨之后,杨秋池发现,郭氏尸体颈部有两种索沟:

第一种位于甲状软骨下缘,起于左耳垂下,经左侧绕颈前、颈右侧,项部,回到左耳垂下,形成绳结印。索沟边缘有青紫皮下出血。用手触摸能感觉到索沟处甲状软骨骨折。

奇怪的是,索沟在右侧颈部有一个一指宽的断点,并有青紫的皮下出血区。

另一种索沟位于甲状软骨上缘,兜住弧压颈前分别绕两侧颈部,至枕外结节处提空,无中断。

两种索沟于颈右侧交会,后者位于前者之上。

这就是说,郭氏的脖颈被勒过两次!

第一种索沟是水平圆环状并闭锁,索沟前后深浅大致相等,没有出现缢死提空处索沟消失的现象。从杨老太爷他们的介绍来看,郭氏当时是悬梁自尽,也就是说是立位悬空缢死,但这一道索沟体现出的特点与此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