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伐明(十六)(第3/3页)

台湾行事确是如此,张伟到也不是随口胡说。那郑瑄甚重学问一事,却如何不知晓?当下叹一口气,道:“大人在台湾治理的甚好,我原说阁下是大明第一等的名臣,忠臣。将来必定可流芳百世,谁料大人贪欲不足,竟欲贪图九鼎,此当真非人臣所应为。”

“我乃建文后人,流落南洋,改姓为张!君若不姓,有玉碟宗谱为信。”

郑煊噗嗤一笑,正色道:“建文皇帝在天启年间便回到北京,为老僧居于佛寺之中。天启爷专门请了当年宫中的小太监前去探视,道是建文皇帝无疑。后来英宗皇帝恩养于他,安然渡了晚年。建文皇帝流落南洋一说,终究只是乡野传言,不足为士大夫挂齿。”

张伟亦是一笑,道:“这是给士大夫的遮羞布罢了。不过,乡野小民最爱听谣言妖说。建文蒙难一事又很是被人同情,我此刻就是托言,到底还是有些做用。士大夫中,也会有人半信半疑。”

他并不狡辩,而是直言认帐了事,到令郑瑄意外,因笑道:“大人到是光明磊落,并不坚持。”

“响鼓不用重擂。奉汉兄是聪明人,现下的大局看的清楚,要不然也会避居民舍,静以待变了。此时请你出来,可能是早了一些,不过究竟与大局有益,请奉汉兄切勿推辞。”

说罢,两只眼睛直视郑瑄,虽是做胸有成竹状,却也是不禁心中打鼓。收服郑瑄这样官声极好,地位又颇高的大员,对整个江南局势有极大的助力。此时虽知郑瑄不是那种死节的忠臣,却也知道他品格不俗,能力非凡,并不容易收服。只是此人有个好处,唯以百姓为念,而不是一心对皇帝忠心。明朝末年,朝廷无饷,江南是财赋重地,朝廷搜括越来越重,百姓负担日是重。有江阴武生李琎,建议搜刮江南富裕人家财力以充军饷,受到朝中贵戚的极力反对,崇祯亦留中不发,不做处置,郑瑄当即引退回乡,以示对皇帝的抗议。是以张伟要收拾民心,招用明朝大臣,便第一个寻了这郑瑄来,对他当真是寄以厚望。

却见那郑瑄沉吟道:“南京一下,大人后手如何?”

“取武昌,襄阳,彻底隔断南北。南面有我的偏师,一万五千汉军,直攻广东,由广东入湖南可也,入福建亦可。待此地汉军主力攻下湖北,则回师入江西、湖南,与偏师合军。至于浙江与整个南直隶,昨日一战,已然全然无兵。我只需派几千兵马,便可荡平南直隶与浙江。待湖北湖南的汉军与广东汉军会合,则南方全定矣。”

“大人打下这些地盘,将如何治理?”

张伟说的口干,起身命人换了热茶,啜饮一口,方向他笑道:“降官照原职委用,若死或逃,则以副职委用。若实在无官可用,方由台湾调来官吏上任治理。江南赋重,尤以松江最重,待这些地方平定,则宣布减免今年的赋税。不但是三饷加派不收分文,就是原本的国家正赋,亦是一文不收。”

见郑瑄若有所思,张伟忙道:“原本官员俸禄极低,就指着收赋税时捞上一笔,又或是加收火耗充为已用,这是万万不成!我虽宽容,有两种人却要大办,一为阉党,二为贪官,此二种人为国蠹,容不得!就是杀了他们,对大局也是无碍的。至于官员俸禄,则由我来想法帖补,比之原俸,提高十倍任用。原本一个知县一年不过二十几两银子,做的了什么?现在发两百两,若还是贪,那也别怪我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