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关宁(六)(第2/3页)

又道:“虽是如此,给事中与都察院这样身负朝廷重责,督查官员,匡扶君主,杜绝错漏的朝廷要员们,却是绝然不能结党!陷入党争,善政不得而行,陋习不能更改,官员有错而不弹劾,一意只相助着党人,这如何得了!我意废给事中,复御史台,专司审核朝廷的诏书旨意,内阁的诸项政务举措,亦需报御史台备案查核,有违法不当、行止失措的,御史台可封回、弹劾该管的大臣;都察院有官员失职、乱政、或是对官员处置不当的,御史台亦可对该院官员进行评议审核处置。”

待他说完,底下三人都觉这是恢复以前的台谏各一的制度,仔细一想,却又与唐宋制度略有不同。因都问道:“若是御史台处断不明,或是因私废公,岂不是与眼下一样?”

张伟得意道:“不然。御史台不设主官,设评议会。御史可多选贤良方正的官员充任,亦要充实精通各种杂学的人才。人数可设为百人,百人中分门别类,对门应对各部,遇事则群商而行,众公议而行事。他们又不需要行政,不怕办事拖沓,只需对朝廷政务拾阙补遗就是。是以遇着大事可召集全数御史,各依见解陈说之后,御史们再行决断,依公议结果,再向朝廷和内阁报备。如此这般,又能防止君主和阁臣们乱政,又防止一两个人被党争和私欲左右,岂不更好?”

吴遂仲等人沉思片刻,虽觉张伟所说的“杂学”人士充任御史不妥。到是比这现在强上许多,因都道:“汉王思虑,臣等不及。如此这般,一可以朝政不被人左右,令太阿倒持;又可以使人评议朝臣们的政务,匡扶人君的错失,当真是良法善政。”

吴遂仲本是台北官学内的医官,对杂学云云从无偏见。此时听了张伟的决断,脑中略转,已是有了成算,微笑道:“户部可选取精于算,通贸易的闻达之士充任御史,专司审核户部、税、海关等部的政务;刑部与大理寺、都察院,可选于刑名律令上通晓的官员充任,其余各部,亦都依此而行,则天下事不因某人某党而坏,汉王的想法,当真是绝妙之极!”

张慎言却道:“虽是如此,到底还是要多选声家清白,风骨硬挺的读书人充任其间,否则,商人重利、刑名之人多半奸狡,若是混杂其中,左右他人,只怕反失了汉王原意了。”

张伟点头道:“这是自然,只要充任御史的,一定要事前严加审明身家,每年再行清算。为任时一不得结交朝臣,二不许行生意、置田、入股等事,一旦有违,则剥其官职,严责其罪!”

商议至此时,总算是尘埃落地。吴应箕官位尚且不保,更休提其驳还诏书所引发的朝局动荡。那些东林党人原本卯足了劲,准备在张伟逼迫吴应箕时一起抗争,一则使张伟再立新后,二则诏显东林力量,以此掌控全局。黄尊素等人虽是正人,奈何东林党此时已是良莠不齐,比若钱谦益当年谋官不成,此时却又复为礼部侍郎,做官的心正是热切,自然想东林党的势力越发壮大,以他在东林内部的身份地位,再加上那些原本的大佬年岁已在,党首之位非他莫属,得利之后他自然也会水涨船高,身居高位了。

待张伟断然将给事中一职裁撤,又得了闽党及各内阁重臣的支持,便是黄尊素等人听说御史台之复设,亦是颔首微笑,连声赞同,其余心怀不轨,正欲兴风做浪的党人,哪里还敢再行多事?

此事一了,还不待众人回过头来。张伟又下令裁撤大理寺、光禄寺、少府、钦天监、太医院、行人司、太常寺、太仆寺等原明朝的诸多衙门。一时间数千名官员丢官罢职,天下为之骚动。大理寺原本是专门平复审议刑部案件所设,后来多与都察院和刑部坐审要案,实则是虚设无用。自有御史台和都察院加强职能,又有靖安部专司补盗,破案,刑部只审不执,大理寺已是无用。那行人司专司帝王出行礼仪仗卫,太医院供奉的太医只是医不死人,救命却也是想也别想,钦天监算不出历法,还需请传教士来相帮方可。一定江南,张伟便想裁撤这些无用的闲曹,使这些冗官冗员无可寄生。但为了稳定大局,却也只得暂且留着。此番尽数裁了,心里大畅之余,却也是头疼这些个官员的安置。若是尽数驱赶回乡,只怕立成遗老遗少,在乡里成为施政的阻力。若是重新安插,却又失了裁减冗官,节省用度的原意。思来想去,不得其法。到是陈永华偶入,与张伟汇报抄拿贪墨官员一事时,见他正是为难之际,却是出了个主意。张伟一听之下,甚觉有理,因下令道:裁撤衙门的官员,吏部可甄别人选,将那确有才干的留用,安排至需用衙门,甚或下调地方也可,着该部好生实行,勿使贤才流落。其余各官,可令其至各处新设官学任教,由官府依着原俸给银,命伊好生教学,为国家培养英材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