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第2/3页)

他自己安慰自己,却也知道他与这些真正的古人不同。

当下不肯再想,轻声苦笑,向着诸内待吩咐道:“给各位大人上茶。”

“是,陛下。”

在皇帝身边侍候的,多半是逃自东京大内的宦官,多年来学的就是这一套侍候人的本事。一个个轻手轻脚,走路时仿若无声,却又快捷无比。

片刻功夫,已经将官窑精致的白瓷细盏放在张浚与赵鼎面前的几案上。

至于几个枢密承旨,则没有资格享受皇帝的赐茶,并且也没有赐坐,只是站在两个长官的身后,等待备询。

赵桓待这两个大臣放下手中茶盏,方才向这两人道:“今晨曲端来报,说是潼关外金兵数量大增,而且行人司有细作在外查探,可能是完颜宗弼为主帅。”

这个消息,自然也传到了这两个枢密使的耳中。

皇帝此时提起,自然是询问他们是何打算,有何见解。

此事两人在上朝前,早已有过商议,当下对视一眼,由着赵鼎先道:“依臣之见,多半不是疑兵。自古以河东下陕西,易守难攻。前次延州等地有失,实则是西军多次勤王,又援太原,耗尽实力,加上折可求叛降金兵,甘为引路,加上完颜娄室自潼关沿渭河河谷直入到长安,两边侧应,咱们才失了陕西过半的地盘。今有陛下亲镇永兴军,前方禁军经过淘汰充实,战力大增,前方镇守将领,也是名帅宿将,如此一来,自河东等地来攻,困难重重,倒不如由潼关强攻而入的好。潼关虽然号称天险,不过多年战乱,加上我朝立国并不以长安为都,年久失修,加上被金兵多次摧破关门,用来阻敌已嫌薄弱,敌人集结重兵,叩关之后,可以一路长驱直入,直薄长安。臣等商议,若臣等在彼处领兵,也多半要如此行事,最为妥当。”

赵桓目视张浚,问他道:“卿意也是如此么?”

张浚连忙点头,答道:“是,臣意亦是如此,并无异议。”

“好吧。”

赵桓点头起身,在阁内一角,双手背后,目视沙盘地图。

沙盘在中国早已有之,并不奇怪,只是并不如后世那么科学,赵桓有心要加以改良,不过这种东西,只怕是军事院校毕业的正经军人也未必能弄的好,更何况是他。

他此时接触到军事上的东西已经很多,不似当初对军事一窍不通,略看一会,已经知道眼前的这两个大臣,所言确实是实。

陕西地势是四面被山环绕,自太原西进,沿途都是险峻山谷,而突破潼关后,就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只要沿着渭河河谷前进,一路上虽然有不少堡寨城池,却很难阻隔敌人的重兵集团,若是一路突到长安,要么据城死守,要么就得儿狼钡而退。

这样一来,对赵桓辛苦建立起来的英武天子形象,殊为不利。

他定下决心,断然道:“既然如此,金秋将至,敌人动手的时机也是就要来到。朕的意思,调吴玠兄弟二人去援助潼关,备守河东敌人,则调长安张俊前去。”

“是,臣等计议,也是如此最好。”

张俊虽然在资历上比吴氏和刘氏兄弟都要更老一些,然而多年征战,其人能力如此,各人都是知晓。

既然敌人主攻是潼关,就没必要让吴氏兄弟等大将困守延州等处,不若将精兵劲旅调入潼关附近迎敌,而长安地处腹地,也没必要留驻一军的兵力驻守。如此一来,调张俊填补其余各军的空挡,最为恰当。

此事既然并无异议,而后勤的粮草储备,军械盔甲补充,由着军器监和三司共同负责,绝无问题。

江南既然事少,财赋便被集中到陕西来使用,大量的物资也顺江而上,由四川运至。宋朝的武器原本就是制式制造,这些些来很有荒疏,也被赵桓下立痛加整顿,这一年多来,生产出了大量的强弓劲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