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精细(第2/3页)

“还有沈榜,叫他去天津府吧,这几年,也为难他了。”

这件事惟功颇觉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沈榜这样的元辅门生,正经的二甲进士,因为过失被贬,怎么可能一直在军营之中当经历官,况且惟功呆在舍人营的时间想来也不久了。

“下官替沈兄多谢元辅了……当然,也要叫他自己来致谢。”

“随便了。”

张居正从榻上起身,神态已经尽复威严,惟功知道接见结束,告辞而出,张居正也只是点了点头,连头也不抬。

待惟功出去的时候,已经有好几个绯袍官员依次进入张居正的书房,这些文官在看到惟功时,脸上的神情都是十分复杂。

有人有敌意,有人鄙夷,也有人讨好的微笑。

不论如何,惟功这个勋贵武将已经融入了大明的朝堂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自己的影响力!

……

“恭喜,恭喜!”

翌日清晨,在舍人营中,山崩海啸般的训练声中,惟功先拱手,张用诚和沈尧愈等人也是拱手致意,向着沈榜和赵士桢两人表示贺意。

“呵呵,我倒是无所谓,不过取用东西和征调工匠更方便罢了。”

赵士桢对官职是无所谓的态度,和所有的理科男一样,他的那一点艺术天赋和为人的训练和本能已经消失的干干净净,只剩下一颗制器之心了。

这几年,他制出来的军械有不少都装备在了军营之中,别的不说,营中的那六百多支火铳就是他精心改制出来的,相比工部的成品,舍人营的这些火铳取消了最少一半的零件,在铳身和铳管的制造上,改良了五六道工序,使铸造和钻管更加快捷,同时惟功也给赵士桢不少建议,比如每次技术改良的工序要记录下来,每个流程挑选最精最省时省力环节,加以记录和规范,使之流程化和标准化。

在这个大明只有手工业,西方也没有蒸汽机的时代,工业生产能做到惟功这样已经算是不容易了。

现在唯一的麻烦就是京城之中施展不开,崇文门店内的工厂有房舍千间,那已经是极限了,工部和皇家的火器工厂也就是差不多这么大,毕竟这座城池容纳了超过百万人,居住的十分密集,想要实现很多想象中的实验与大规模的生产,就必须迁地为良了。

“想不到的事情……”

和淡定的赵士桢相比,沈榜就有点儿惊喜交集的感觉。

能治理一府,这当然是好事,文官们的升迁路线各有千秋,留翰林院为储相是最佳,要么就是在六部中辗转升迁也可,为言官给事中,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为政一方,从知县到府,再到布使参议,由布政使再入中枢,毫无疑问是一条相对困难的多的道路,沈榜的资历升官原本是易事,几年前遭遇挫折,到现在能重掌一府,也算是戏剧性的变化了。

只是天津又是一个距离京畿很近的地方,而且国初时承元制,海漕发达,天津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十分富裕繁华,军事地位也很重要,成祖在此设卫,还将锦衣卫总部设立于此,当年的天津卫绝不是今天能比的,时至今日,天津虽然是一个较为繁荣的府城,也有海港和一些海船,但规模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要到几十年后,皮岛与旅顺和登州水城先后发展,北方贸易区开始成型,天津港才逐渐恢复繁荣,不过要想真正发展壮大,那还是清末到民国的事情了。

沈榜的惊喜是自己从知县一跃而治大府,不满足的地方是天津发展的前景不大,而且过于靠近京畿,同时还要受顺天巡抚的节制,他害怕没有办法施展拳脚。

“二山兄,你大展宏图的机会到了。”

惟功知道沈榜的心事,勉励道:“你的治理之道用在京县太浪费了,我与你长谈过的精细化管理用在天津一府,正合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