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辽西那些窝棚(第2/18页)

古人云:“得形势之地,有死生之势。”

林彪属意东进,首先是看准了国民党连遭惨败,极度恐慌混乱,进退失据的火候,同时也是基於地理上的考虑。

东进兵团塔山受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域狭窄,不能迂回,优势兵力不得施展。南进,攻守互换,即使不再打出个“塔山”,也难“迅速攻下锦、葫”。全歼根本就不可能。

如此。像毛泽东估计的“沈敌可能被迫增援”那样,双方大军云集辽西走廊这段只有20里左右宽的山海之间。国民党“东西对进”,两头夹攻,其在黑土地上的形势能否一时改观,也未可知。

或者,像毛泽东一直担心的那样,廖耀湘兵团很可能从营口走掉,“封闭国民党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32)的战略目的,就达不到了。

或者,廖耀湘退回沈阳。强攻硬打,伤亡不大。长困久围,黑土地难免不会出现第二座“白骨之城”。

而辽西走廊北端的黑山、大虎山地区,正是个歼敌的好战场。西北是医巫阎山,东南是一片沼泽,沟帮子附近,山脉与沼泽间仅有30多里的狭窄通道。黑山、大虎山附近是一脉的陵。这里既无坚固工事可守,又无有利地形依托,只有几十个叫佗“窝棚”的大小村庄,而攻击部队却可依托医巫闾山隐蔽地出击,还可利用饶阳河、辽河断敌退路。

毛泽东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林彪稍加点拨即可,19日17时,毛泽东电报中说:

如果长春事件之後,蒋介石、卫立煌仍不变锦葫、沈阳两路向你们寻战的方针,那就是很有利的。在此种情况下,你们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甚为正确。(33)。

毛泽东痛痛快快把表针拨向林彪。

毛泽东的高明,在于能坚定地推动部下向著正确的目标前进,又能迅速的修正自己。

蒋介石的低能,就在于恰恰相反。

林彪看准火候就说,就坚持到底。

廖耀湘、杜聿明、卫立煌正好背道而驰。

在这里,“胜败乃兵家常事”吗?

攻占锦州前,林彪打援战术是“东拖南阻”:南边坚决顶住东进兵团,东边则拖缠住西进兵团,叫它进退不得。

现在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原在辽西牵制廖耀湘兵团的10纵,进到黑山以北头道镜子一带隐蔽。敌不动则不动,敌西进则退至黑山、大虎山一线固守。如敌有东退征侯,即不分昼夜插到新立屯以东,切断敌人退路。5纵进至广裕泉西南隐蔽。敌停则停,敌进则退。如敌有东退迹象,立即插到新立屯以南,截断新6军退路,6纵暂於彰武西北隐蔽,准备突然包围彰武之敌。

l纵、3纵、8纵以及17师为第一梯队,10月21日开始东返。一路沿北宁线向大虎山疾进,一路沿公路直奔黑山,一路经义县向白土厂边门前进。2纵、7纵、9纵及炮纵为第二梯队,於22日随後跟进。

假如未能在新立屯、彰武地区抓住敌人,敌人转营口撤退时,所有部队立即转向营口,在营口和牛庄间歼敌。

一律夜间行动。

4纵和11纵继续在塔山一线抗击东进之敌。

原在锦西附近的两个热河独立师和11纵一个师,大天白日,向西南作战役佯动。沿途大肆筹办粮草房舍,虚张声势,作出林彪要进关的样子。

10月17日,“东总”公开宣称南进,扫荡北宁线。

一个月前,林彪专列南下两天后,《东北日报》发则消息:林彪正在哈尔滨开会。

“兵者,诡道也。”

10月21日,“林罗刘谭”致电各纵:

“我军决定全力乘敌撤退中与敌决一死战,以连续作战方法力求全部歼灭敌人,此战成功,则不仅能引起全国军事形势之大变,且必能引起全国政治形势的大变,促成蒋介石迅速崩溃。我全体指战员须振奋百倍勇气与吃苦精神,参加此一光荣的大决战,不怕伤亡,不怕疲劳,不怕遭受小的挫折,虽每个连队遭受最大伤亡(每个连队打得只剩几个人也不要怕),对全国革命说来仍然是最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