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下) 终章 帝国最后的荣耀(第6/7页)

一个国家,国王的册立需要他国册封承认,无论如何,这都是心头一根去不掉的刺。这种情绪经过多年发酵,1897年,朝鲜李朝的李熙终于称帝,改年号为“光武”,并改国名“朝鲜”为“大韩帝国”,终止了一直以来和中原帝国的从属藩国关系。

对日本来说,这次战争不但让丰臣秀吉气病身死,也使他的嫡系损失惨重,直接后果是德川家康乘此机会一举击败丰臣势力,建立了德川幕府,同时彻底打消了在亚洲争霸的念头,采取了延续三百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以避免刺激明朝。这使得亚洲此后三百年的地理政治格局,没出现任何变化。但是,日本这一次“进出”朝鲜,给后世的野心家留下无穷的遐想,当他们的野心再度燃烧起来的时候,朝鲜又会成为这头饿狼的第一口食物。

对明朝,尤其是对万历皇帝来说,这是很得不偿失的一件事。因为此后几百年里,此战获得的评价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靡师耗饷大伤明朝元气——无论它到底真的如此。

这也是促使我们花力气去搜集中、朝、日三国史料,把这场战争重新写出来的最重要原因。

万历时期,明朝的国力毫无疑问依然是亚洲最强的,这点没什么好怀疑的。而万历朝的军力,无论武器装备还是军队将领、士兵的战斗力和意志力,也都是亚洲最强的,这也没有任何可怀疑的地方。

万历前期戚继光及东北李成梁等将领对北方游牧民族势力的打击和压制,后来新一代将领如李如松平定宁夏叛乱,麻贵麻家军在西北的镇压,乃至朝鲜战争中明朝北方边镇骑兵的优异表现,南军步兵和火器的夺目风采,陈璘率领的大明水师的过人战力,都充分说明万历时期的明军,是发展异常全面的亚洲第一强军,且名副其实。

这点我们可以在这里做个总结性的对比,以数字来说明。

如前所说,壬辰之战中,明军方面的宋应昌动员了七万左右人员,兵部计划入朝兵力数为四万八千人,但一直到年底,实际入朝作战的仅三万八千人,到次年年中才达到四万三千人,这其中还包含了已发生的伤亡人数。

而日军方面,截止到壬辰正月五日为止,秀吉下令动员的兵力数为二十八万一千八百四十人,这还不含日本国内的运输和军械制造等人员。

三月十八日,实施出军朝鲜命令中的总兵力为十五万八千人。

六月三日,屯驻朝鲜领土的日军总兵力为十三万余人。

也就是说,壬辰之战中,明军一直以三万八千人的兵力在与日军十三万兵力作战。

这其中,朝鲜军的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虽然朝鲜军统计数量高达十七万,但朝鲜方面自己的记载中,实际真正投入过战斗的,全加起来仅六万余人陆军,水军数千。其二则是朝鲜军除水军外,没有一场有战略意义的正面战役。其三则是即便在和明军的协同作战中,其数量也就三、五千人,且从不被独立使用,甚至连朝鲜自己都少有战斗记载。客观地说,在整个战争时期,朝鲜军最大的作用是为明军负责运输物资,而不是战斗。可即使这样,物资运输也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一直是制约明军行动的一个重大软肋。

另外,日军也一样拥有数量不少的朝鲜伪军,尤其是弓箭手。他们甚至建立了相当数量以朝鲜人从事生产的城下町。因此在朝鲜人力这点上,中日两军都是客军,都无太大优势。

丁酉再乱,日军再次出动兵力十二万一千一百人,加原驻朝鲜的日军两万零三百九十人,陆军为十四万一千四百九十人;水军两万两千人,水陆总计兵力为十六万三千余人。

明军方面,计划出动的兵力为陆军十三万零五百人,水军一万三千二百人,水陆合计总兵力十四万三千七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