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丛林,文化(第3/4页)

严寒对于人,相对而言是平等的。即便有些人耐寒一些,但是耐寒也只是在人这个基础之上,并不能超越人体的科学范畴,零下几十度,便不是人能忍受的。

打马入林子往北的士卒,直有五万之多,岳飞自己也入了林子。最前头的便是棉甲火枪兵,两万有多。之后的,虽然没有那么多棉甲,却也是个个裹着棉袄,棉袄之外再裹甲胄。御寒之物,样样俱全。

大军往前去,在丛林里面面前进。头前还有几千人有其他的差事,便是开路。开路之法,就是伐木。在丛林里伐出一条没有树木阻挡的道路,以便后续人马跟进,更是为了方便辎重的运送。

丛林乱战,才是真正的惨烈。这场战争,才真正刚刚开始!

西域之地,虎思斡耳朵。

一场艰难的谈判终于完结。一场一触即发的大战,也终于偃旗息鼓。甚至虎思斡耳朵城内还送出大量的粮食来补充大夏军队的后勤。

一封书信从西域的驿站一路传向河间,一个一个的驿站中间,皆是快马奔驰不止。

即便如此,这封书信到得河间的时候,也过去了六个多月。

朝会之上,这封书信也就成为了主题。

李纲刚刚朗读完书信的内容。郑智已然开口问道:“诸位对于此事可有什么看法?”

大夏朝如此的朝会,如今越来越少,满朝文武齐聚,其实也并非是很有效率的一种做法。

如今更多的是小范围内的会议,比如政务院会议,枢密院会议等等。有时候会议更是局限与各个部委之间。若是一件事情牵涉较多部门,便也会组织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合会议。

如以往那种所有衙门大小官员统一参与的朝会,一个月才有一回。往后郑智兴许还要改革,改革成一个季度一回。

这样办公,才跟有效率。若是那般三天两头更大衙门官员都要大早而起,到皇城之内朝会,显然是没有必要的。细致的办公会议才是务实的做法。

随之而来的,也是内部公文邸报的改革,内容也就越来越多了一些。这个才是国家政策宣导的内部渠道之一。

“陛下,依臣之间,赵王殿下实乃才德兼备也。如此定夺,既避免了大战之事,又达到了应有的目的。实乃一举几得之策。”李纲出言说道,对于李纲而言,支持自己这个学生,是毋庸置疑的。郑凯与李纲,师生十几年,感情不用多说。

人,不论多么中正。感情总是极为重要的人性。

郑智看这份从极西之地传回来的书信,其实内心最初,并不十分接受,郑智刚性太重,也就是杀伐过于果断。这么多年来,越发如此。

所以对于合作之法,郑智其实没有想过。直到看完书信之后,认真想了想,方才觉得如此也罢,如此也罢,其实也是郑智的一种不太愿意接受的内心写照。

便听郑智开口说道:“耶律大石自降为王,接受册封,其实意义也不大。王与皇,不过是个名头而已。今日合作臣服,来日起兵造反,这样的事情,历史之中太多太多。终究不是稳妥之策。”

郑智所言,就是心中的担忧。

李纲连忙接道:“陛下,接受册封的臣服,便是名义上的大势。往后再来徐徐图之,手段多的是。而今若是契丹人能带着八万大军往西去,便也不知要省了我大夏多少事。水师早已西去,配合这一番大军之势,只要能胜得突厥人几番。海湾之处割让少许土地,便也不在话下。如此海湾之地就能站稳脚跟,往后再图扩大地盘之事,也有了一个前哨站。如此便是一举几得也。”

李纲所言,也极为有道理。海路之上,万里之遥。运送几万大军到海湾去,不说后勤补给问题,就说这运送,在此时也是不现实的。即便运去了大军人马,万里之遥,想要打败突厥人,占领地盘,也是没有胜算的时期。塞尔柱突厥人,可不是撮尔小邦,更不是轻易就能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