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秦国建设篇实现帝国梦想(1)(第4/5页)

有了自己家亲王的支持,赵武灵王便召开了第二次表决大会。非议之声还是不绝:他们认为衣服习俗,是祖宗传下的古法,变更古法,是一种罪过。而此时心里有底的赵武灵王发挥了自己的霸气,批驳他们是因循守旧,头脑僵化的高富帅公子,赵文、赵造、赵俊等人再无言以对,只好同意改穿胡服。

几经努力,赵武灵王终于在大会上通过了“胡服骑射”思想,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全国改穿胡服。对于迟迟不肯着胡服的那些人马上变成了另类,加之赵武灵王严厉警告,最后也不得不接受改革。

在适应胡服后,赵武灵王便开始施行自己改革的初衷——发展军事。他亲自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队装备。经过改革开放的赵国国力在第二年就开始强大起来。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到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退位,留给了儿子赵惠文王大片江山,并杀进了战国七强,成为七雄之一。

接受了胡人的短衣、长裤,不仅是在军事方法使赵国逐渐强大起来,而且各族人服装统一,便大大地推动了文化的统一,女人们在一起不仅仅是聊天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男人和饭菜的做法,还加上了衣服的设计,这种习惯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至今不只是汉族穿短衣、长裤,各个民族也都效仿了起来。

在军事发展方面,赵武灵王组建的骑兵,大力地推动了中原地区国家骑兵兵种的发展,也使中原各国走向强盛。由此可见,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必须不断地从外部世界汲取营养,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是有了这种开放的、兼容并蓄的思想与机制,华夏文明才得以发展壮大。

秦国统一进程中,虽然人们都对战争抱有不同程度上的反对和偏见,但在统一的王朝出现之前,真正的有志之士便已经在呼唤大一统局面的到来。

春秋时期,政令不一,各个代王各自为政,没有进行文化上的交流,各片区管理者定下的日期计算方法也不尽相同。夏正建寅,以寅月为正月;商正建丑,以阴历十二月为正月;周正建子,以阴历十一月为正月,是谓“三正”,文化的混乱无序为各民族真正融合设置了障碍,而大一统的思想正是有助于解决这种混乱的问题。

大禹治水时,把神州大地分为了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战国时期,虽有九州之名,虽然九州之说只是《禹贡》中一个理想中的区域划分,只是一种向往和规划。但大禹这种创新性思维,长时间影响着中国人民,时隔两千多年,这种观念仍根深蒂固的存在着。

战国后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很强的统治力。秦国一统天下后也一度把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理论根源。如果儒家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管理也是不可能被提上日程的,它好就好在了其思想的出发点在管理者的位置上。其中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周礼》把这种管理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周礼》的作者不知是为人特别低调,还是根本就是一个知识产权法的法盲,反正是写了此书但并没有落款儿和署名,这也为后来搞研究的学者出了一个大难题。经过现代学人郭沫若、范文澜、顾颉刚、杨向奎等的研究,只能确定此书系战国人所作,姓甚名谁却一无所知。

如果说《禹贡》是画了一张“大一统”的饼的话,那么《周礼》则是把这个饼画得更加详细了。它不仅刻画出了大一统的轮廓,还通过理论勾画出了一个完整的政治体系,涉及到了有关国家政体形式的问题,包括:国王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权力;国家权力的划分和各级权力主体的组织形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