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3/4页)

完颜希尹这个人,在骁勇善战上比宗望和宗翰都略逊一筹,因此未曾执掌过帅印,但他的政治头脑,却远远高于金军诸帅。此人精通周易,洞晓阴阳,熟悉中原文化,腹中韬略很深,是金朝中一位不可多得的饱学多才之士。金朝最早使用的文字,就是由其模仿汉人的楷书首创的,史称女真大字。

完颜希尹懂得,欲从根本上征服一个异族,特别是像汉族这样人口众多源远流长传承深厚的华夏大民族,仅凭武力是做不到的。如果不能争取到民心的拥顺,这个江山他们就是能打下来,也要付出极其巨大的代价,并且也坐不稳坐不长。因此他在征战的过程中,经常提醒性格暴烈的宗翰,一定要恩威并重,切不可滥杀无辜,要尽量避免激起汉人的不共戴天之仇和誓不两立之志,要尽量让汉人产生这种意识:只要乖乖地服从大金国的统治,他们的生命便会很安全,生活便会很安定,因此完全没有必要豁出性命非与金人拼个你死我活。

同时他认为,必须要在宋朝的重臣中积极争取合作者。如果这种人愿意为大金服务,其能量将超过战场上的千军万马。这个争取宋朝大臣为内应的主张为金太宗所采纳,后来在破坏南宋的抗金斗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吕忠全以受宗翰委派之名前来游说李纲,就是出于完颜希尹的建议。

这个念头是他在与吕忠全的某次闲聊中,得知其曾与李纲有过一面之识后产生的。他当然不会幼稚地幻想吕忠全能够说动李纲归降,但认为有必要让他前去一谈。对于李纲的情况,完颜希尹掌握有两个基本点:第一,李纲是坚决的抗金派;第二,李纲在朝廷里并不得志。此中便有文章可做。

派说客向李纲表明大金国对他的看重之意,不管李纲暂时接受不接受,总不会在其心理上毫无影响,总是给他送去了一条后路。而说客之事如果传扬出去,则可能引起宋朝朝廷的猜忌,将来再辅之以其他手段,便有可能或是使李纲的抗金立场发生动摇,或是使李纲失去朝廷信任,无复把握兵权。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是对大金国大有裨益的。所以他对吕忠全说,大帅与本监军的要求很简单,只要你把我们的意思传到即可。当然如能劝得李纲开窍,那就是大功一件了。

吕忠全对劝降李纲并不抱任何希望,但他很想去见李纲一面,将铭刻心中的奇冤大恨诉诸于李纲。他要告诉李纲,他为什么会从一个安分守己的善良百姓,沦落成为异邦的奴仆。他要沉痛申明,对不起宗庙先人的不是他吕忠全,而是朝廷中那些无恶不作的文臣武将贪官污吏,甚至是那个昏聩至极的皇上。这种话从来没人敢讲,但他如今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个不亦快哉。至于李纲会不会杀他,他没有多想也无须多想。反正现在无论是金军还是宋军,要想杀他都比捏死只蚂蚁还容易。屡经大难九死一生的吕忠全,已将生死看得很淡。杀了一了百了,不杀算捡了条命。

吕忠全先将其离京后的遭遇和他欲倾诉于李纲的悲愤之辞说完,然后转达了宗翰和希尹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英雄择主而事的劝降之意。最后,他告诉李纲,假如他此行一去不返,宗翰将“洼勃辣骇”五十名宋俘作为报复。

“少拿这一套来威胁本帅,”李纲横眉冷对嗤之以鼻,“你以为这样本帅便不敢杀你了吗?”

“小民没有这个意思,小民不过是转述宗翰的原话而已。但小民自己尚有一言,也是逆耳,可以说吗?”

“讲。”

“以小民在金营的亲历亲闻,深感宋军确非金军对手,除非倍而又倍之,莫可敌也。况且此地不是汴京。因此小民奉劝李大人量力而行,好自为之。”这话是吕忠全的肺腑之言,他的确是很不忍心眼看着李纲一败涂地,“小民要说的就是这些了,现在听凭李大人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