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第2/3页)

宗泽一身安危,关乎汴京存亡,这个重大干系,宗泽当然不会忽略。那么此去临风寨,当带多少护卫为妥?虑及这个问题时,宗泽联想到了李纲曾向他提起过的卧狼岭之行。

那是在去年夏天,李纲奉命带兵去解太原之围。途经河阳时,因粮草被盘踞在卧狼岭上的义军欧小凤部打劫,差点儿引起官军与绿林的武装冲突。当时李纲是只带甘云一人单刀赴会,即从容平息事端,成功地团结了抗金力量。

现在摆在宗泽面前的情况,与李纲在河阳遇到的情况,既很相似,又有不同。

相似之处是,两者都是因官军的粮草被劫而起争端,都是官军非万不得已不宜与对方开战,都是对方提出必须由官军主帅亲赴其营谈判。不同之处是,王子善的军事力量远较欧小凤为大,这次争端的背景远较那次复杂,王子善对官军的误会,亦远较欧小凤为深。还有一点,即那次欧小凤是限定了李纲所带护卫的人数的,此次王子善则没作限定。没作限定,并非是友好表示,反倒恰恰说明了其自恃实力雄厚,未把官军放在眼里。也就是说,相形之下,此番宗泽去临风寨,较之去年李纲上卧狼岭,险情可谓倍之又倍。

宗泽既然决定要去,自是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不怕死不等于去送死,多一分安全保障,也就多一成胜算。所以今天上午,专门就护卫问题,宗泽已与甘云作了合计。议定的方案是由甘云挑选两名身怀绝技的亲兵,连甘云总共三人,随同宗泽赴会。

这个护卫方案又引起了与会官员一阵大哗。众官纷纷谏言,王子善之意不善,临风寨易进难出,还是多带些护卫为妥。

宗泽说诸位且听老夫解释。我也曾想过多带扈从,但带多少人马算多?若是带着上千人马前往,像是去谈判吗?就算是带了上千人马,如果谈崩了,彼欲扣我为质,我照样冲杀不出。既然如此,那还不如索性少带,倒可令彼安心与我一谈。老夫此去,毕竟是为了谈,不是为了打。诸位对老夫关切备至,老夫深为感荷。老夫一命虽不值几何,然却肩负朝廷重托,并不敢妄自轻贱。我只带三人去,自有只带三人的道理,诸位尽管宽心就是。

众官皆知宗泽智谋过人,见他说得如此底气充足,思忖着他或许是另有神机,遂不好再多作异议。

宗泽与甘云商定只由三人护卫,确非盲目逞勇,而是根据甘云随李纲单刀赴会的体会研究确定的。甘云的体会是,出席这种对方态度强硬的军事谈判,无论是带去多少人,到了谈判地点,真正被允许侍卫在主公身边的,顶多也就是两三个人,余者肯定会被隔离开去。如果对方心怀歹意,一旦出事,卫队根本援救不及,甚至是早已被提前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主公的安全保障,实际上还是只能由少数贴身护卫承担。所以护卫人员不在多而在精,护卫的诀窍不在勇而在智。宗泽认为有道理。考虑到这次争端背景复杂,效仿李纲只带甘云一人是悬了点,因此最后斟酌的结果,是再加上两名精干的亲兵。

此外,宗泽和甘云心里还有个底:在王子善义军内部,亦有人愿为宗泽保驾。原来,就在昨日深夜,宗泽收到了一封来自临风寨的密信,发信者是王部中军头领周虎旺。信中只有寥寥二十个字:“若宗帅欲来临风寨会谈,人身安全虎旺当力保之。”宗泽断然决定赴会,此信乃促成因素之一。

前些时,在草关镇事件的交涉中,宗泽曾与周虎旺打过交道。虽然仅为一面之交,但给宗泽留下的印象颇深。从周虎旺坦荡直率的谈吐中,宗泽感到这个猎户出身的年轻头领,是一个十分正直而且很有头脑的汉子。宗泽分析,在周虎旺悄悄派人送来的这封密信中,包含了这样两层意思:其一,其认为宗泽若能亲往谈判,对于消除误会化解矛盾非常重要;其二,其决意促使谈判成功,并已为此做了相应的准备。宗泽凭着直觉,相信周虎旺的承诺是真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