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 大宋的危机(第2/3页)

你说吧,会不会民怨沸腾?

第三种是进入金融市场,经过上一次的教训,很多人都看透了,金融市场需要投资,但是不能过度,一旦失控,大起大落,谁也受不了!

相比之下,最好的去向就是第四种,扩大生产。

创造出更多的商品,吸引更过的工人,多制造财富,多纳税……柳涉跟大家讨论了半天,就说道:“既然如此,那就鼓励商人扩大作坊,还能吸收流民,不就没事了?”

“不然!”

王宁安摆手,“其实我想说的就是第四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看起来继续扩大生产,副作用最小,但是其中也藏着极大地危机,而且弄不好,就会葬送了所有的努力。”

赵曙大惊失色,“师父,真的那么严重?”

王宁安点头,“殿下请想,工厂招募的都是什么人?”

赵曙和别的皇子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真正去过民间,小时候在王宁安的府邸住过,后来又跑了几次西北,他还有自己的封地,青唐的大小事务都要上奏赵曙的。

有了实务经验,赵曙渐渐明白了师父的意思。

“工厂招募老实肯干,年轻壮实,又聪明机灵的工人。他们之中,多数都来自周围的农村,普遍在15岁到30岁之间。”

王宁安颔首,“殿下说得对,随着货币供应增加,工商发展,他们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也赚不到多少钱,为了活得更好,必须要进入工厂务工,赚钱养家。”

柳涉不解道:“西凉王,做工挣钱,天经地义,纵然有些不肖商人,只要朝廷法度严格,还不至于残害工人,也不会出什么大乱吧?”

王宁安道:“不肖商人当然要严惩,只是这问题不是不肖商人那么简单。”

“那是什么?”

“柳老,你说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的青壮年,对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顶梁柱呗!”柳涉笑着答道,可是王宁安的下一句话,他老人家就笑不出来了。

“柳老,如果一家的顶梁柱被抽走了,这个家会如何?”

啊!

柳涉老脸瞬间变了颜色,他想起了自己的家,当初他的儿子壮年战死,只留下了一对儿女,柳月娥和柳羽两个……他为了拉扯两个孩子,付出了多少辛劳。

长房没了顶梁柱,其他各房说什么的都有,柳涉承受了巨大压力,直到后来,柳羽渐渐成长起来,尤其是跟着王宁安立了一些功,在军中站稳了脚跟,柳家才重新安定下来。

以一家观之,天下何尝不是如此。

为了工作,为了挣钱,年轻力壮的优质劳力背井离乡,到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之外务工,一年到头,也回不去几次。

试问,家里还剩下些什么人?

无非是老弱妇孺而已!

如果在农村生活过,就会很清楚,因为朝廷的权力不下乡,维系农村安定的是两种力量,一个是传统的家族宗法,一个是家族实力。

假如一家有三五个壮汉子撑着,谁也不敢轻易欺负,家家都是如此,小偷小摸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地方就安定,就太平!

但是,如果这些壮汉子去务工了,剩下老弱妇孺,没有抵抗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犯罪成本降低了,那些居心不良的,偷窃抢掠的,甚至一些土豪劣绅,还有占山为王的贼人,以及什么乱七八糟的摩尼教啊,弥勒教啊,私盐贩子……形形色色的人物,全都会涌出来。

一旦出现天灾,就会有兴风作浪,乘机捣乱。

“还不止如此,如果地方被这些杂碎毁掉了,那么工商业一旦出现挫折,工人没法回到家乡生存,变得无处可去,他们的破坏力远不是流民可比的。”王宁安神色凝重道:“我说的这些,绝不是虚言,实际上西北这几年,因为战争订单,带来了城市的繁荣,结果相对的,就出现了农村衰败,许多刀客贼人,借机独霸一方,着实给朝廷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如果工商业再继续发展下去,影响到了这个天下,到时候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带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