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山河碎 第七十三章 军制暗斗(第2/4页)

在林缚的默许下,青龙岗的流民军实际有三条路可走。

一是跟刘妙贞一条道走到黑,不受降,不招安,携兵甲粮秣渡汴西去,来日再战。

一是接受招安,都编入渡淮军左营序列,名义上接受孙壮的节制,以睢宁、宿豫等地为驻所,总兵员以二十营一万两千正卒为限。

渡淮军左营在地方驻军,需接受睢宁知县李卫等地方文官的监察,不得扰民或侵犯地方,淮东制置使司负责以正卒每月六斗粮,三百钱给饷,但余部需悉数打散迁往淮河以南,接受安置。

一是受降,所部打散,迁往淮河接受安置,其将领以献降兵卒数,由淮东制置使司请旨授予各将领相应的武职散官衔,可归乡养老,也可留在淮东,日后也有机会接受淮东制置使司的征辟,出来为将,为吏。

江东左军退守睢宁河西大营,所有的招安,受降甚至刘妙贞率部渡汴西撤,都由孙杆子壮做中间人去布置。当前也只有孙壮这个“降将”,才能受流民军诸将领的信任,韩采芝则代表江东左军暗中提供必要的支援与接应。

刘庭州、张晏虽在睢宁,但也是在孙杆子孙壮与顾嗣元换防之后,才看过林缚要放红袄女渡汴西逃的端倪来。

刘庭州与林缚大吵一场,林缚只是充耳不闻,刘庭州当夜与肖魁安带着十几名随扈北去滕州找岳冷秋告状。

等岳冷秋从滕州脱开身,亲自赶来睢宁问罪,已经是九月初六,刘妙贞与马兰头率两万流民军精锐早一日渡过汴水,与淮阳的流民军汇合了。

※※※※※※※※※※※※※※※※

林缚打开营门,邀岳冷秋率百余扈从进营检阅,得意洋洋的邀功道:“除贼帅之妹刘妙贞及贼将马兰头率残部逃脱,退到淮阳为害地方,与朝廷对抗外,青龙岗及宿豫,泗阳流寇,自孙壮以下,近七万深感朝廷之恩义,深受岳督之恩义,愿弃恶从良,接受招安。卑职汰弱留强,在淮东制下,编渡淮军左营二十营正卒,许其戴罪立功,为朝廷效力,暂时都驻在睢宁。余下从贼者皆既往不咎,打散编入民户,迁往淮东各县监视安置,以免成为新的祸根……此为接受招安的将领名目,请岳督检阅!抑或岳督要亲临睢宁城受阅,恕卑职前些日子激战受了伤,不便相陪了。”

岳冷秋气得脖子发僵硬,但也没有想到林缚的动作会这么快。

淮泗地区的流匪之众,一度多至四十万,但葛平部天袄军二十万人纯为乌合之众,不足为患。

刘安儿所部二十万兵马,转战天下两年之久,之间还多次经过整编,就有了老卒底子。即使徐州损失了一部分,余下最精锐的一部分给刘妙贞带走或编入渡淮军左营,但给林缚没掉的六万丁壮,实是不容小觑的一股力量。

江东左军之前虽强,但底子薄,消耗过大,后备兵源就补不上来。像强攻大横岛,下邳残城激战这样的硬仗,林缚也没有信心多打。

淮泗出强兵,是指淮河以北地区,这些地方民风彪悍。淮河以南民风孱弱,征不了多少强兵。这六万丁壮给林缚没走,江东左军的潜力少说要增加一倍。

岳冷秋后悔不已,早知如此,就应该在陈韩三杀刘安儿之后,就果断率部南下,合击青龙岗的流民军。林缚仅是制置使,论受降,接受招安,流民军将领多半只会认江淮总督的牌子。

此外,林缚编渡淮军左营,以贼将孙壮等人为首,还要赖在睢宁不走,打的还不是以匪制匪,拿孙壮牵制陈韩三的心思?

岳冷秋气得更呛,率百余扈骑就来睢宁兴师问罪,林缚看了也是暗中冷笑。

比起困在徐州城里,拿江淮总督的位子向林缚救援,岳冷秋也没有少得好处。

招降陈韩三,诱杀刘安儿,大破淮泗流匪,怎么算,岳冷秋都要算首功,长淮军在之前的作战失利,自然就算不了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