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4章【诗人周赫煊】(第2/2页)

老子不搞基啊!别这么亲热好不好。

“承蒙邀请,不胜荣幸。”周赫煊笑着扯回自己的手,他对加入文学团体没啥反感。自古文人相轻,但文人间也互相吹捧,名声那都是吹出来的,加入的团体越多,认识的文坛名家越多,自己的名气也就越大。

“太好了,新月社又添一得力干将!”徐志摩兴奋得手舞足蹈。

周赫煊感觉眼前这位也太孩子气了,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遇到一点高兴事就激动得不行。至于吗?

或许,也只有这种性格的人,才能写出那么多流传后世的好诗吧。

徐志摩爱惜无比地将两首诗稿收好,连称呼都变了,说道:“赫煊,你的这两首诗,我会刊发在下一期《诗镌》上。对了,”他说着又掏出10块大洋,“这是你的稿酬,每首5元,《诗镌》的最高标准。”

“那我就却之不恭了。”周赫煊把钱收下,这玩意儿多多益善。

徐志摩又要来拉周赫煊的手,被周赫煊给避开了,他尴尬地笑道:“赫煊,快傍晚了,我请你吃饭。今天读到两首好诗,该当庆祝一番!”

“等我先忙完手里的工作,晚上到我家里吃,”周赫煊问,“对了,你在天津有住处没有?”

徐志摩道:“我住在客店里。”

“我家里正好有客房,不介意的话,可以到我那里休息。”周赫煊说。

徐志摩乐道:“那正好,今晚可以跟周兄促膝长谈。”

周赫煊狂汗,怎么老徐的话越听越基?

不理这位容易激动的儿童,周赫煊坐下继续忙活。他要负责为希望小学编语文教材,顺便把自己的私货也装进去,其中重点在于爱国教育。

比如小学一年级第一课内容,就是:“我是中国人,我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我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编小学课本很难,因为必须得顾虑小孩子的接受程度。刚刚那三句话里面,其中“一”、“个”、“立”、“中”、“而”属于需要学习的生字,其他都不用掌握,只要死记硬背把整句话记住就成。

当然,不是所有课文都是周赫煊编写。他找来了如今中国各地七八个版本的小学教材,去芜存菁,把自认为合理合适的都选进去。

周赫煊倒是想推广拼音,可惜这个工作必须依靠政府,民间团体很难办。

当天晚上,徐志摩兴致勃勃地拉着周赫煊聊天,从文学诗歌谈到国外见闻。

周赫煊是啥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一通畅谈下来,徐志摩就仿佛遇到了知己。他发现周赫煊的许多观念都跟自己相同,到了半夜还舍不得去客房休息,睡在周赫煊床上继续瞎侃,聊到高兴处还喜欢拉手,把周赫煊给恶心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