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争议的君王,最具争议的登场(第2/53页)

但是,杨坚不一样,他的“俭”乃是一项基本国策,不仅他自己身体力行,他还要求整个国家不论贵贱,也跟着他一起践行,因此,才会“天下化之”。

杨坚一生经历了三个亡国之君,北齐的高纬、北周的宇文赟以及南陈的陈叔宝,要说这几个货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一个“奢”字,而且是各有各的路数,花样翻新;以此为鉴,杨坚将“俭”字上升到政权存亡的高度,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对太子的求全责备,同样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太子对这番话有没有听进去呢?以后我们就知道,没有。

因为这个没有,杨坚对太子,当然也就有了些芥蒂。

言归正传。太子在东宫招待群臣,有些大臣虽然抱着一个“没有先例”、“不知吉凶”的想头,但是话说回来,太子是未来的国君,是万万得罪不起的,以此,不管是心里犯嘀咕的,还是没犯嘀咕的,都很赏脸,都去了。

这一去,大臣们发现这顿饭不平常,太子穿着正装、一脸严肃,东宫里还奏起了国乐,眼见就是摆出了“君君臣臣”的架势,大臣们还敢造次?所以,这顿饭,在热闹的同时,还透着些拘谨。

好歹这顿饭吃完,大臣们散场,但是,麻烦却才刚刚登场。

过不几天,因为东宫招待群臣的事搞得阵仗挺大,隋文帝杨坚也不免听到了些风声,于是,他很快就召集了群臣,详细探究此事。

杨坚的第一句话就问得雷霆万钧:“近闻至节,内外百官相率朝东宫,是何礼也?(我最近听说在冬至这天,内外百官都前去朝见太子,这是什么礼节呢?)”

大臣们本来还站着的,听杨坚这么一问,估计腿肚子开始哆嗦了——朋友们,大家可千万不能看轻这个“礼”字,在儒家的学说中,“礼”可是丝毫马虎不得的,为啥?因为“礼”就是“等级秩序”,就是“君君臣臣”!

打个比方吧,先秦时期有个大乱世叫春秋,历史上描述春秋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礼崩乐坏”。现代人听着好像没啥,但是,对儒家学说稍有了解的就知道,“礼崩乐坏”就意味着社会秩序混乱,君不君,臣不臣,国将不国。

以此,孔圣人为了拯救这一切,写了部奇书,叫做《春秋》,其要义,就是要恢复“礼乐”,所以后世儒家评价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所以,杨坚搬出了“礼”来,也就意味着问题很严重,严重到了“君臣秩序”的程度。更严重的是,杨坚还用了一个字,很严重的一个字——“朝”。

什么是“朝”呢?简单说,这个字只有一个用法——就是臣子面君。太子倒确实是“君”,但是,他还只是“储君”,未来的“君”,所以,杨坚的言下之意是——杨勇这小子,这么快就等不及想登基吗?

礼部官员太常少卿辛覃立即出列:“于东宫是贺,不得言朝。”(大臣们去东宫是“庆贺”,不能说是“朝见”。)

辛覃是个聪明人,知道杨坚生气了,这事儿闹大了,搞不好,朝廷将有一番腥风血雨了,大家伙的日子不好过了,以此,为了息事宁人,辛覃立即给事情转了性,轻轻把“朝”字搬开,换了个字——“贺”。

这个“贺”字,就相对随意一些,太子作为国之储君,在冬至这么大的节日,大臣们去看一看他,恭贺一下节日,也说不出个不对来。

很显然,辛覃的心思,是一肚子的“大事化小”,最好就尽快把这事儿给“葫芦”了,含含糊糊的过个关,但是,很可惜,辛覃面前的这位皇帝,乃是中国历史上最能较真的皇帝,没有之一,所以,想“葫芦”过去,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