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另一个秦嬴的崛起(第4/20页)

他问大家:反对的请举手。

宋国的代表乐大心说,我们到这里来,是大王的客人,他应该招待咱们才对,凭什么还要送给他粮食?我不送。

赵鞅的副手立刻严厉地对他批判了一把,把他批判得一点儿脸面都没有。其他人谁也不敢说什么了。

第二年,这个动乱就彻底平定了。

平定了这个动乱,对周王朝来说,真的没有什么很大的意义,但对于赵鞅而言,意义实在太重大了。荀跞折腾了三年没有搞下来的事,他一年就全部搞定。

这次大会,史称“黄父会盟”。

董安于的预见

韩起的具体出生时间,没有记载,但可以知道的是,这位老爷子的寿命很长。他是韩厥的儿子。其他六卿都换了几代人,他仍然占着位子没有死掉。他的长寿对赵鞅有着巨大的作用。但他再怎么身体健康,再怎么长寿,他也是人,是人都必定死掉。公元前514年,晋国这位久经考验的领导人终于死去。

按照论资排辈的上位规则,魏舒接过韩起的班。

魏舒就没有韩起老人家的运气了,才当家作主几年,就在一场意外中死去。

于是,士鞅登上历史舞台。士鞅不是什么好鸟,又贪又阴险,对曾经跟他有矛盾的魏家给予大力打击。

赵鞅这时也已经变得成熟,知道韩起、魏舒一死,他们这一派的力量已经变弱了。他躲在一旁,进行了一番总结,知道韩家和魏家的老大一完,势力就跟着疲软,主要是手下人才不多,也没有拉拢到足够的民心,全靠一人之力,等这个强势牛人一死,整个这一派就一口气沉底,要恢复元气,至少得等几十年。

于是,作为韩赵魏势力的代表人物,他没有直接面对士氏,进行权力争斗,而是老老实实地退下来,在自己的封地里进行改革,打造一块坚固的根据地。

首先,他大量网罗人才,一下就把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无恤、史黯、窦锜等人收到自己的帐下,为他卖命。然后打造自己的国际形象,跟很多国际名人交住。

当然,光做这些形象工程还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还得开发一些惠民政策,让老百姓也拥护你。

当时,六卿斗得你死我活,但都还注重民间力量,知道民心是可用的,因此老早就在自己的封地里实行土地改革。当时仗量田地可不像现在这样,一亩等于多少平方米,用的是国际标准的尺子。那时的测量器是脚步,百步为亩。六卿为了拉拢民心,早先时候就突破了这个仗量规则,要一百零几步为一亩。范氏、中行氏、智氏比较自私,派出的测量员却都是矮子,不但步子迈得短,而且数量也没有突破几步。魏氏和韩氏又比他们大方一点。赵鞅却规定,在他那里亩制是:以一百廿步为宽,以二百四十步为长,大大超过了另外五家。

于是,赵地民心大悦——不悦才怪。

更要命的是,其他五家都还让老百姓交农业税,赵鞅干脆来个“公无税焉”。呵呵,当前些年,我们取消农业税时,大家高兴得见面就笑。哪知,三千年前的赵鞅就曾经取消过农业税啊。

这事传到大军事家孙武的耳朵里,大军事家赞不绝口:晋国归焉。

赵鞅玩政治有一套,在战场上也很牛。

赵鞅是晋国赵氏家族的最高领导人。当时,赵氏的根据地不但在晋阳赵鞅的封地那里,而且还有一个宗支在邯郸,称邯郸赵氏。当时邯郸赵氏的第一人叫赵胜,是那个赵旃的后代。此时与赵鞅的亲戚关系已经很远了,再加上又娶了中行氏为妻。中行氏是士鞅那一派的。如此一来,邯郸赵氏反而离中行氏更近。

赵鞅这时虽然韬光养晦,但肯定不愿别人在自己的地盘里来个颜色革命,最后使邯郸赵氏成为自己的敌人。此时,赵胜已死,赵胜的儿子当了邯郸赵氏的一把手。赵鞅决定把邯郸的五百户迁到晋阳,让邯郸赵氏从地域上变成晋阳赵氏。他请赵午过来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