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嬴政亲政(第3/13页)

魏无忌很老实地交出上将军大印,然后脱下军装,回到首都。这哥们儿知道自己的哥哥现在只信谗言,不会听自己的辩解了,所以也不去解释,只是在家,连朝也不上,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喝酒泡妞事业上。

四年之后,这位同样是当代佳公子的信陵君就在酒与色的折磨下死去。

他死之后,韩国国君都亲自到魏国参加他的追悼会。

在战国四公子中,信陵君应该是最有军事能力的人。当时,秦国无敌天下,诸侯无人敢缨其锋,即使像廉颇这样的职业军人,带着当时号称最为能战的赵国之兵,也没有打败过秦军。但信陵君却两次大败秦军,先后救赵存魏。这两战对于诸侯国来说,其意义说有多大就有多大。而对秦国来说,是奇耻大辱,弄得秦昭襄王的事业到此停顿下来。

如果魏王的脑袋稍为好用一点儿,那么之后的历史故事也许会更加精彩一点儿。但魏王就是这么一个人,于是,信陵君就注定要郁闷地死去。

在四公子中,得到后世赞美语言最为泛滥的也是魏无忌,连刘邦都自愿成为他的粉丝,跑到大梁去看他的坟墓,还安排了五户人家专门为他守坟墓。这哥们儿生前养士,死后还解决了五户人家的口粮问题。

当然,魏国的老百姓更是在他活着时把他当成偶像,在他死后把他当成神,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建了信陵君祠。这个信陵君估计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但开封的大相国寺(没错,就是鲁智深待过的寺院)很多人是知道的。告诉你,那个大相国寺原来就是信陵君祠。

很多文人都作了诗来赞颂这个公子,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但有一首诗,还是写出来让大家看看:

棋枰未定输全局,宇宙犹存待罪身。

醇酒妇人终短气,千秋谁谅信陵君。

这首诗的作者叫吴佩孚。

魏王让魏无忌下课,秦庄襄王很高兴。

可他高兴没有几天,就不再高兴了。

他不再高兴是因为他突然死去。这哥们儿当了三年的秦国最高领导人,比他的老爸强一点儿。从他的所作所为上看,还是比较有水平的。

他的祖父死得太晚,以致他的老爸只当了三天的大王,就死翘翘了,可他又死得有点太提前。他死的时候,他的那个继承人嬴政才十三岁,放在现在也就是小学刚毕业,可我们的嬴政同志却必须坐到大王的宝座上处理国家大事。

一个小屁孩连个新玩具都还搞不定,哪能处理军国大事?

于是,所有的大事都交由吕不韦来处理。吕不韦跟庄襄王关系很好,庄襄王即位之后,直接提拔他当相国。但庄襄王很猛,基本都能自己解决问题,处理起国家大事来,手法熟练得很。总而言之,在庄襄王这三年当中,吕不韦的作用并不明显。

吕不韦本来是个生意人,此前生意做得很成功,于是把赚来的钱当作资本投入政界,居然把一件本来毫无可能的事变成现实,成功地让秦庄襄王登上大宝,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天才。他把生意经融进政治,让他成为一个绝对会混官场的高手。这三年的相国生涯,他虽然没有多大的权力,也没有做出什么大事来。但通过三年的实习,他比以前更加老练了。

嬴政给他的待遇更高,除了相国这个职务之外,还叫他仲父。

以前齐桓公也叫管仲仲父。

嬴政即位的第一年,也就是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大概晋阳那里的第一把手觉得这个小屁孩什么都不会,于是就来个举兵反叛。

这家伙眼里只有嬴政,却没有想到还有吕不韦和蒙骛。

吕不韦一看,自己才当相国兼仲父几个月,你们就不服,以后还让他活不活?马上派蒙骛带兵去平叛。

蒙骛打不过信陵君,但对付这些反叛将领,还是觉得很容易的。只一战就彻底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