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南北议和,罢兵停战(下)(第2/4页)

没想消息还是走漏了,寒冬腊月的深夜中,襄阳百姓们扶老携幼,带着菜肴、肉脯、鸡蛋……来到城门口,为北归的队伍送行,对萧逸更是叩拜不止!

这就是人心换人心了,萧逸对襄阳城百姓有恩,百姓们自然感恩戴德了,不客气的说,就算蔡瑁、张允、蒯家兄弟有小心思,百姓们也绝不会答应、荆州将士也不会答应。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如今四方人心渐归萧氏,这天下共主的宝座,也就遥遥可期了。

大军从襄阳城出发,进入南阳郡境内,准备经过蔡阳、新野、宛城……一路向许昌而去,而在大军行进途中,萧逸领着狼家兄弟,以及数百名骑兵,偷偷的离开了队伍……

………………………………………………

君不见,

沙场残阳红似血,

白骨千里露荒野,

遥望何处为战场?

乱云衰草带斜阳,

黄沙散漫风萧索,

孤村无人空战火,

……………………

南阳郡地处南北要冲,本是有名的富庶之地,可萧逸沿途看到的,却是白骨累累、野兽横行,到处都是荒废的田园,偶尔见到一些百姓,也是面黄肌瘦、毫无生气。

尤其经过宛城之时,原本闻名遐迩的巨邑,已经化成一片废墟了,荒野中的坟头一眼望不到边,既有当地百姓的、也有战死将士的,让人看了肝肠寸断!

荆州最鼎盛时期,在籍人口超过了两万百,仅次于天下第一的冀州,可是一年多的战乱中,三方势力反复角逐,加上水灾、虫灾、瘟疫……荆州百姓死走逃亡,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一以上!

这也是萧逸与孙、刘议和的原因之一,再要是混战厮杀下去,不光是军队死伤惨重,百姓们也受不了了,还是给汉家保留几分元气吧。

当然了,萧逸离开大队而行,不是悲伤感怀的,而是要济世救民,队伍一路向东南驰骋,大半天后到了目的地--卧龙岗!

卧龙岗南濒白水、北障紫峰,遥连嵩岳、曲折回旋,其势犹如卧龙一般,不过此处景色虽美,却不为世人所知,直到诸葛孔明崛起之后,才渐渐的有了名气。

另外吗,卧龙岗位置偏僻,受战乱的影响比较小,当初刘备席卷百姓之时,也特意避开了这里,故而卧龙岗的农夫们,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静生活!

骑兵队伍一路疾行,很快来到了高岗深处,见到一座精致的茅庐,是用白木、青竹、茅草……搭建成的,外面还挖有沟渠、搭有水车、堆着磨盘,不用任何的人力,自行转动个不停呢……

庐前一座黑漆木门,上装青铜兽兽,显的古朴大方,上面有一块木匾:‘卧龙草庐’,正是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

“山野草民-诸葛钧见过将军大人,不知踏足草庐之前,可有何事吩咐吗,草民一定尽心竭力,还望不要滥杀无辜!”

草庐木门打开了,涌出十几名村民,手中都提着农具呢,为首一名年轻人,中等身材、五官精致,就是神色有点慌张,正是诸葛亮之弟--诸葛钧。

也难怪诸葛钧慌张了,天下大乱、兵匪横行,几百名精锐骑兵,足以血洗整个卧龙岗了,故而小心应对着,生怕引来杀身之祸。

这些人还是曹军装束,而大哥、二哥皆与曹营为敌,现在突然包围了草庐,莫非是株连家人,自己该早点搬走才对呀!

“大司马-无愁县侯,领幽州牧-萧逸,特来求见诸葛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