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今年科举不授官(第2/3页)

棉花这玩意忒占地了,尤其是近百万亩田的产出,孙享福听了孙大力之言,转头向石宝问道,“大郎,你娘今天来了吗?”

“来了,在楼上看望夫人呢!”

“一会帮我转告她吧!从明天开始,让制衣作坊所有熟手工人领一个生产任务,把原材料发放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带回家里去制作,一个熟手工人如果一天能够制作两套棉甲的话,你们就每天给他派二十套的量,做不完,让他们自己找邻里乡亲帮忙,只要他们按照要求的质量交货,就能拿到全额的工钱,如果能够超额完成的,给奖励,多做就多奖,现有的制衣作坊,今后只作为培训场所和收发货的场所。”

孙享福的这套手段,等于是定价发货,给熟手工人包工,其实,在农耕社会,织布,做衣服的活计,大多数妇人都会做,现在的制衣作坊差不多有两千多熟手女工,这些女工做夏衣短打,每人每天可以做十几件出来,做长袖,长裤或者秋装,简单的棉袄,一天也能做出三五件,至于厚实,功能比较多的棉甲,一天就只能一两件了。

不过孙享福知道,这些东西制作起来其实并没有多少难度,正常人,或者小孩子,都可以完成其中大部分工序,只需制衣作坊掌握了裁片大小,统筹教会她们制作一些关键部位,一个熟手工人带领着几个生手,一天做出来的衣服数量就能翻倍。

让每个熟手制衣工人都回去招募一批人,形成自己的生产班子,把街坊,或者同村邻里,都发动起来制作衣物,就像后世南方沿海城市的制衣行业一样,大订单来了,制衣厂只需要按规格裁好裁片,挂牌子对外发货,就有成百上千个个体户加工班子过来接货制作,完成之后,交成品领工钱。

这种做多得多的模式,很自由,门槛低,会大大的刺激这些穷怕了的百姓的赚钱欲望,相信,用了这个手段,不需要等到渭南的大工坊建立成功,制衣行业的产能就会先一步提上去。

而将几十个库,上百万亩田地里产出的棉花,快速的变成老百姓身上穿的衣服,或者军人身上穿的棉甲,就是孙享福的目的,可别以为在这件事情上制衣作坊会贴工钱什么的,实际上,他们会大赚一笔。

因为由这些熟手工人带领的家庭作坊一旦形成,就能快速的将棉质衣物在市场上铺开销售,霸占市场,到时候,盈利的钱,足够补贴制作几十万套军装的工钱了。

对于这样的国家大事,石宝一点都不敢怠慢,怕自己望漏什么,直接就去楼上找了聂三娘说明情况。

然后,孙享福也趁吃饭的这点时间,多指点了聂三娘几句,类似于刺激大家积极性的方案,最先可以把单价定高一点,发的款式简单一点,作坊里面还制作一些能够帮助工人们高效生产的针线,裁剪闸刀等,总之,就是无限制的扩大制衣生产规模,尽快的清理掉棉花存货。

相信有了这个策略,关中街面上,今年冬天就很难看的到闲人了。

这还只是孙享富在自己可动用的资源内做的工作,相比于朝廷这次要筹备的所有东西来说,只是一小点。

吃完饭后,他只是短暂的看了一眼老婆和孩子,就匆匆去了政事堂,萧瑀和马周,估计都在这里等了他一上午了。

“诸事繁忙,让两位久等了,抱歉,抱歉。”孙享福给两位在等待中还要不断翻阅着文稿,处理公务的大忙人抱拳道歉道。

“孙都督诸多职司加身,恐怕也和我等一样,忙的脚不沾地,客套话就不多说了,我等已经将必须要尽快解决的事情列成了单据,你在方便有建议,或陛下有特别安排的,就逐条的提来,时间不等人,咱们议定之后,就要马上执行了。”

萧瑀果然是实干家,一大把年纪了,干起事来还雷厉风行,不过,孙享福看到他所列出来的第一条建议,就眉头一皱,大摇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