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背锅者萧瑀(第2/3页)

一道科举的大门,瞬间让这些读书人晋升为米虫阶级,这是不可取的,干活拿钱,不干活,没的拿,这才是天经地义的。

“此乃妙策也,如此一来,不管是有才无才的读书人,便都可以下场考一考,试一试自己的学问水平,朝廷便可以根据参考规模,对于国家的人才数量摸个底。而让那些真正想做事,能做事的人当官,则是将那些学而不实之辈阻拦在了朝堂之外,无形之中,打破了高官显贵世家门阀对于科举的把持。”

马周作为草根阶级出身的一员,对孙享福说的这些最深有体会,忍不住大声赞道。

听了马周的赞叹之语,智商并不低的萧瑀很快就想通了所有,又道,“如此一来的话,此一条便直接删改,让报考者全部都可以参加考试,只是,这试卷恐怕要准备的多些,阅卷的工作量,也会巨大。”

“考卷方面的事情,萧相无需担忧,试卷再多,能多的过报纸?有造纸作坊和印刷作坊在,多少的试卷,孙都督都能提供,只是阅卷方面,只怕真要劳您受累了,参与阅卷的官员多了,就会不好管理,只怕到时候会有些人故意打压寒门,提拔自己人。”马周继续接了萧瑀的话道。

世家子在朝廷的官员数量,就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即便是你的制作设置的再完美,他们也可以通过手上的权利,给你破坏掉,一旦阅卷官里面有几个五姓七家的人,那么,出自他们几家的考生,就会全部获得通过,而那些寒门子弟,估计连成为实习生的资格都没有。

对于这方面,孙享福自然也是早有应对之策,道,“这个其实也不难,到时候只要采取糊名制度,阅卷之人,便无从分辨了。而且,咱们考卷,在很多科目里,都是按照标准答案批改打分,策论或者解答题,采用平均分,即,每个阅卷人,都打一个分,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剩余的分数,按平均值计算,考的好不好,按分数算,谁能不能通过,看分数就一目了然了。”

闻言,萧瑀一愣道,“糊名制度?也就是说,阅卷人,不知道考卷是那个考生的?”

孙享福笑着点头道,“正是。”

马周再度鼓掌赞道,“妙也,如此的话,就更加体现了我朝科考唯才是举的目的。”

萧瑀秒懂,也是点头道,“如此,倒是更加公平了,正明且看看,制度上还有什么其它需要改进的地方。”

闻言,孙享福继续往下看去,才看到第二条,便再度摇头道,“萧相,只怕您此前做的计划,得全部推倒重来了。”

“为何?”

孙享福指着第二条道,“您这考试的内容就有问题,虽然将考试科目分成了五十多种,但其实,除了明算,明法有一定的专业性之外,其余是所有项科目,都是文学方面的。

朝廷此次科举,可不是只招文学老师,而是招各方面能够为朝廷所用的人才,所以,诸如诗词,经义,文章,墨义等等等的,全部定为一科就好,测验他们的文字表述能力过关就行。

其余的,明算,可以定为一科。

明法,可以定为一科。

甚至像医科,工科,商科,都可以拿出来考试,独立定为一科。

因为,如果一个人,在这些专业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其实,已经可以成为朝廷的官员了。

比如明算科,只需要掌握基础的文字知识,有出色的计算能力,在中枢就可以进到户部,兵部等部门任职,在地方,就可以担任各部功曹之类的职务,因为这些官员,其实都是干计算,收账,出纳等等活计的,会计算,写报告,就足够了。

而明法科比较强的考生,就可以去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的检察院任职。

医科,工科,商科,也都可以在各自的领域为国家起到作用,比如,宾王主持的渭南新城,就大量的缺乏擅长这三科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