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工商业的厉害之处(第2/3页)

改制了之后,就是这桩好,办任何事情的效率都很高,尤其是关中之地,衙门的所有部门,以及钱庄构架都已经健全了,不仅效率高,监管也十分完备,只要命令一出,一两天之内,就可以马上开始实行。

然之后,李世民自然还是要亲自下场秀一番的,拒绝了侍卫的隔离,他亲自下了城墙,去一一跟那些送粮食来的老百姓握手,对他们表示感谢。

“各位父老的忠君爱国之心,朕已尽知,朕代表大唐感谢你们,粮食,你们就直接拉到长安县或者万年县的官仓去吧!朕现在就会派人过去收购,你们可不准不要钱,朝廷现在,不差这些钱,得了钱,你们要多买些衣物,农具,牲畜使用,吃食也要丰富起来,多吃点盐,肉食,把身体养好,干活的时候也有劲,只要你们把自己的日子过的好好的,就是对大唐,对朕,最大的帮助……”

这些话,是刚才下城楼的时候,孙享福紧急想到,并提醒他的,老百姓有了钱,还须得消费,改善生活才好,他们不消费,大唐各方面的产出,都会造成挤压,古人的消费观念可不怎么强,节俭惯了的他们,衣服不穿的补丁一层层,就舍不得丢,农具不用到破旧的实在不能用,就不会更换。

这在物产十分丰富的大唐,是不合理的,本来人口就少,百姓还如此节俭的话,制作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形成挤压,这又势必会让工厂减产停工,工人下岗,形成恶性循环。

而更新换代的快一些,不仅能够带动就业,还会促使原始生产力更强一些,让更多的人有务工的机会,挣到钱,再消费,也会使得农民百姓种植出来的农产品被需求,形成良性循环。

国家刺激内需,主要看的就是平民的日常消费,所有的行业都是相互刺激,被需求的,不能在一环被卡死。

这也是刚才孙享福在乘车而来的时候,跟那位老农短暂的聊天后,看到的一些问题,改变古人的消费观念,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就像后世,一个年轻人让一个老人家多花钱买东西,不要那么节俭一样,老人多半是不会听的。

所以,这事,还得让李世民来,他的话,百姓们都爱听,有了实际效果之后,大臣也会吃透这种刺激内需的政策的好处,可不能节俭过了头,把经济搞的死水一潭。

李世民的政治秀时刻,大臣们不宜去沾光,孙享福看到虞世南也一副欣慰的表情看着城墙下的情景,上前道,“阿爷,此间情况,礼部应该大书特书,在报纸上发文,为陛下,为朝廷的政策,做宣传。”

虞世南闻言一愣,收了那副表情道,“在皇城,可不许叫我阿爷,应该称呼官职,这些规矩,你要守。”

“呃,虞尚书教训的是,那这事……”

“我会交办下去的。”

“嗯,还请捉笔之人尽量用白话文书写,免得百姓们听不懂。”

“知晓了,今后,礼部关于这种面向百姓的公告文书,都会采用更加直白的书写方式,你就放心吧!另外,管粮可不是个好差事,尤其它还涉及了利益的时候,农部那一块,关键的位置,你得用忠直可信之人。”

“阿,虞尚书有什么推荐?”孙享福差点口误问道。

“弘文馆当年放出去的那些学生中,有不少可用之才,如今,他们在地方上也锻炼了许久,三年任期大多已满,该是调回中枢,学习一些更高层面的管理了,另外,新的一些弘文馆学子,也是时候放出去地方历练了。”

弘文馆这个教育机构其实比国子监还高端,他每届只有数十人个学生,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教授的,也是专门针对治国的经史书,或者法典之类的,从弘文馆出来的学生,皇帝一般都是直接授官,而且,品级还不低,掌握了他们,几乎就是掌握了朝堂未来的一个高官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