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高原进入发展轨道(第3/3页)

而现在的情况是,这里原本跟那些人沾亲带故的人,都想去投奔他们,要知道,那些战俘里面,好多人,原先就是这些部落的首领,头人之类的。

既然他们提出来要迁,孙享福也不拦着,跟他们讲好了一应徒迁安置的标准之后,就放他们下去了,毕竟,关中实现自由耕种之后,每个县,光是空余出来歇耕的上田,都是几千上万亩不等,几十万人,在几百万人的关中分散下来,并不算什么难事,那些田地与其空着,还不如分配给他们种。

这拨人想要迁出去的人有点多,统计完之后,数据有点出乎孙享福的想象,愿意留下来的,居然还不到四十万人,比想象的要少的多,而且,这些人大多都是些原本被各大部落奴役的人,有许多,还是被抢过来的外族人。

最终,这些人被孙享福编成了十三万多户,平均在每个州安置的百姓,还不到两万户,逻些城附近稍微多一些,有将近四万户,毕竟,这里有近十万亩熟田,以及一定量的畜牧业,未来,孙享福还打算开发一些工业,没有人口聚集可不行。

理顺了人口和户籍之后,就要开始分配任务干活了,要知道,这里一个州的面积,可比后世中原地区一个省的面积还大,可用于耕种,种植树木和放牧的地区被标注出来了之后,未来,这里的百姓,就会围绕这些地区生活了,由于人口太少,城池,乡镇的分布,都显得十分稀疏,这样也有点好处,就是大家能使用的资源,都比较丰富,种的都是上好的熟田,放牧的区域,也是水草最丰美的地方。

田地怎么种,是以孙享福带过来的农学生为主导,安南军的军士做组织,辅助,吐蕃百姓,则听从指挥,出体力就行,反正不过三十来万亩,分摊到三万士兵和三十多万百姓头上,每人还不到一亩。

而且,这里能够拉犁的牛比较多,到五月中的时候,所有的田地,就全部都种上了新作物,田地的事情定了,整个地区就安定下来了,而随着更多的物资,持续的进藏,这里的民生经济,也开始进入了高速的发展,甚至抽空的时候,孙享福会组织大家集体去种树,做一些基础建设修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