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北伐已刻不容缓(第2/3页)

河南推官陈潜夫曾联络起民众赶走了走李自成任命的河南巡抚,收复了杞县,得弘光朝擢为监军御史巡按河南,他曾亲到南京建言弘光帝说:“中兴在于进取,王业不在偏安,山东、河南等地,一尺一寸都不可放弃。这些地方的豪杰都在结寨自固,势力大的,有数万之众,势力小的,也不下千人,他们无不引颈等待我大军北上。如今四镇的兵力不下数十万人,而齐、鲁、汴、豫等地还处于安稳状态,请圣上分头下达命令给各藩镇,让他们以一军出颍、寿,以一军出淮、徐,军旗向北,天下便知朝廷有不忘中原之心,则人心思奋。圣上更颁爵奖赏,以资鼓舞,规划收复的州县,安排据守的城堡,安排好督抚将帅于要害之处驻扎部队,彼此间互相策应,战事缓和,就耕种屯粮,战事紧急就枕戈备战,一方有警,八方救援,长江、黄河处处可守。汴梁一带的义勇军,臣已联络约定,半月之内便可聚集起十余万众,稍微提供些粮饷交给臣支配,臣即可以荷戈先驱,再以诸藩镇为后劲,则河南五郡可复。五郡既复,划河而守,南联荆、楚,西控秦关,北临赵、卫,往北则恢复可望,往南则江、淮永安,这是今日上上大计。两淮地区,用不着这么多兵,督抚纷纭,并是为了虚设,如果不思进取,专事退守,将土地甲兵之利拱手让人,臣恐怕江淮难以保有。”

惜乎彼时朝廷正忙着和清朝和议,不愿因此触怒清廷,此议没有得到重视。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初,陈潜夫又发回报告称“清豫王自孟县渡河,约五六千骑,步卒尚在单、怀,欲往潼关”。

陈潜夫的情报是准确的。

北使团还没离开北京时,清廷就于十月十九日令英王阿济格统领将士负责往征李自成,二十五日,令豫王多铎统领将负责士进征江南。后来,清廷因为接到了怀庆府军情紧急的报告,调整了部署,叫多铎掉头先去打李自成了。从而出现了陈潜夫所说的“清豫王自孟县渡河”“欲往潼关”的局面。

史可法根据整个局势和各路塘报包括诸如陈潜夫的报告分析:多铎既可能“欲往潼关”去打李自成,也可能按原计划“进征江南”,而多铎如果想“进征江南”,则该怎么办?

于是,史可法给弘光上了一道奏疏,建议由高杰率部北征。

明古藏室史臣(黄宗羲)的《弘光实录钞》卷三所录的一道残疏反映了史可法这时心急如焚的状态。这一道残疏文为:“清兵从孟县渡河。大学士史可法奏:我与清兵相隔只有一条淮河。清兵可以在淮河任何一处渡河,则我在淮河任何一处都应该防守。淮河河长两千里,如果不是各镇兵马齐心协力共同捍卫,根本守不住。所以,兴平伯高杰应该亲自引兵开赴开、洛,而以黄得功、刘良佐的兵马守卫邳、徐。大家都知道清兵的目标是想占据开、洛,为什么各镇之间不互相呼应防备?现在清兵已经渡河,长驱而东,不日可至。在淮河南岸抵御敌人的难度系数比在淮河北岸抵御敌人可要高上一百倍。”

高杰虽然性气乖张、骄横跋扈,但也是一个热血汉子,铁骨铮铮,得史可法谆谆相劝,感奋思进,有忠义许国之心。

此前,他曾给弘光上了一道《论保江南》疏,大陈中兴之计,云:“目前大势,人人都说要守江北以保江南,然而从曹州、单县渡河后,则黄河无险可守;敌人一旦自颍、归侵入,则会危及凤阳、泗州。有人说,我有长江天堑在,为何还要据守上游,为何还要防长江出海口,又为何止有瓜州、仪征、浦口、采石作为江南门户?乞请圣上经过和盘打算,定断速行,中兴大业,还是有很大机会的。高杰愿派遣总兵李朝云赴泗州,又派遣参将蒋应雄、许占魁、郭茂泰、李玉赴徐州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