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项羽入关(第2/3页)

第二阶段,秦王朝的灭亡,使刘、项两大军事集团失去了共同的敌人,也失去了共同的利益。从这一时刻起,刘、项两家由并肩作战的友军,无可避免地演变为争夺秦末大起义胜利果实的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这种集团根本利益的冲突是必然的,无可调和的。

这两个阶段的转折点就是秦王朝的灭亡。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入关,秦王子婴出降,就是这个历史性的拐点!谁最早意识到这一历史拐点,自觉地为本集团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谁就能赢得政治上的主动权。

如果我们承认这一观点,那么,项羽在函谷关遇到刘邦的阻击,得知刘邦已经比自己早两个月入关,不但不应当“大怒”,而且应当大笑。此话怎讲?我们先把话题拉开,谈一谈三国时曹操的三次大笑。

《三国演义》写三江口周瑜放火,诸葛亮智算华容一事时,曹操曾有过三次仰天大笑。

第一次是曹操兵败逃到乌林之西、宜都之北看。见这里地势险要,“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他认为诸葛亮无智,周瑜少谋,如果是自己用兵,一定会在此埋伏下一队人马。结果,一笑未了,引来了常山赵子龙。多亏徐晃、张郃拼死拦住赵云,曹操才得以逃脱。

第二次是走到葫芦口。此时已是人困马乏,士兵们埋锅烧饭,曹操躺在树林里,又一次仰天大笑。他手下的人说,刚才丞相一次大笑引来了赵子龙,折了好多人马,现在怎么又笑起来?曹操说:诸葛亮、周瑜还是不行,如果在此预先埋伏下一支人马,以逸待劳,我们就是逃了性命,也免不了受重伤了。话音未落,杀出一支人马,为首的是燕人张翼德。这一回,许褚连马鞍都来不及备就被迫迎战,张辽、徐晃也来助战,才使得曹操又一次逃了出来。

第三次,走到华容道,曹操随行的人马只剩下三百多人,还大多有伤。曹操第三次仰天大笑,说:诸葛亮、周瑜到底是无能之辈,如果在此埋伏下一队人马,我们只有束手就擒了。话未说完,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手提青龙刀,跨上赤兔马,截住去路。曹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这一次是关云长义释曹操,否则,曹操必然亡命华容道。我读《三国演义》,非常佩服曹操的这三次大笑。

“大笑”,显示了曹操的理性和智慧。

曹操是在赤壁大战败逃的路上发出这三次“大笑”的。他笑的是刚刚打败他的诸葛亮、周瑜的“愚蠢”——当然,这只是打引号的“愚蠢”。虽然曹操三次“大笑”分别引出了赵云、张飞、关羽三支人马,但是,曹操能在大败之时保持如此冷静、理智的头脑,实在是令人钦佩。

遗憾的是项羽没有能在刘邦重兵防守的函谷关前仰天大笑,而是“大怒气。”

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在刘邦入关、秦王子婴出降的那一刻起,刘、项两家已经由并肩作战的友军,转化为争夺秦末大起义胜利果实的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所以,刘邦派兵把守函谷关,阻止项羽入关是意料之中的事。同样,用军事手段在刘邦集团足以强大之前就加以消灭,是项羽集团的最佳选择。

我们知道,巨鹿之战之后天下反秦武装已经由项羽统一领导了,虽然齐地还有不愿帮助楚军救赵的田荣和无所归属的彭越,但是,田荣、彭越都无法构成对项羽集团的巨大威胁。唯独刘邦集团,一是先入关中占有政治优势,二是军事力量比田荣、彭越都强得多。审时度势,威胁项羽集团的只有刘邦集团。

如果项羽有此清醒的认识,那又何必“大怒”呢?刘邦把守函谷关,阻止项羽入关,恰恰给了项羽攻打刘邦集团一个最好的借口!

对刘邦来说这叫做利令智昏,对项羽来说这叫做天赐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