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浑然应答 道尽糊涂(第3/5页)

但是,楚王心身边的人却极力反对,理由是项羽太残暴(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他曾杀死了整个襄城中的成年男子(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院之,诸所过,无不残灭)。

所以,最好选派一个忠厚长者,“扶义而西”秦地的父老乡亲,受秦暴政之害的时间太长了,如果能有一位忠厚长者前往秦地,行仁义之政,一定可以得到秦地父老的拥戴,拿下关中(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结果,项羽就被剥夺了西行入关的权力。

怀王心手下这批官员,都是靠项梁立怀王心才有了今日的地位,自然知道项氏家族势力之大。现在项梁战死,项梁这把悬在所有官员头上的利剑刚刚解除,谁愿意再让项梁的接班人项羽再立奇功,重新骑在自己头上呢?所以,他们抨击项羽残虐,赞赏刘邦是忠厚长者,其真实的意图是想借机打压项羽,不让项氏集团恢复壮大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刘邦集团恰恰充当了打压项羽集团的一张王牌。

既然是墙倒众人推,项羽也只有忍气吞声,放弃西行入关的机会,作为“次将”,由宋义率领,北上救赵。

当时秦军两大主力军团包围了赵国,北上救赵的风险极大。项羽北上之路,要打硬仗,注定要比刘邦直接向西入秦艰难得多,而且也不如刘邦胜算大。这一安排明显偏袒刘邦,项羽心中岂能无恨?

再说新仇。

一个人怀才就像女人怀孕一样,终究不可能不让世人知晓。项羽北上救赵,建立奇功,歼灭秦军两大主力军团,成为诸侯的总盟主,并以诸侯总盟主的身份向怀王报告了消灭秦军主力之事,但是,怀王仍然坚持按照入关前的约定(先入关破秦者为关中王)办理,丝毫没有考虑项羽在灭秦斗争中的巨大贡献,这肯定让旧恨在心的项羽更加恼怒。项羽并不是没有能力西行入关灭秦,而是楚怀王心不让他西行入秦。这岂不是将项羽逼上了梁山?不反就没有出头之日。所以,项羽杀怀王,也是怀王一逼再逼的必然结果。

项羽召集众将,告诉他们:怀王是我家项梁所立。三年反秦,怀王没有任何功劳,他怎么能够主持盟约(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真正打江山的是你们大家和我(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项羽讲的是实话,但是在操作上不够谨慎,因为怀王是杀不得的。杀了怀王,就是以臣弑君,就给了政治对手一面正义的旗帜,而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极大的被动。

刘邦的目的是做大汉皇帝,他与项羽一样不能容忍怀王凌驾于自己之上。所以,项羽不杀怀王,刘邦将来也必然会除掉怀王。项羽率先除掉怀王,做了刘邦未来要做的事,又给了刘邦一个讨伐项羽的最好借口,这是项羽在政治上的重大失误!

公元前205年三月,刘邦第一次出关到达洛阳,新城(今河南偃师)三老董公(负责教育的乡官)建议刘邦为义帝发丧,公开讨伐项羽。刘邦接受了这个建议,为义帝发丧,还脱掉衣袖放声大哭(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刘邦不但为义帝发丧,还整整为义帝哭祭了三天,并派使者遍告天下诸侯:义帝是天下的共主,如今项羽先则流放义帝,继则将义帝杀害,这是大逆无道之举(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希望天下的诸侯能够与我一道讨伐诛杀义帝的逆贼(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