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大风歌(十五)登基称帝(第2/5页)

画外音:

通过一夺兵权二徙封的方法,刘邦妥善地解决了韩信的问题,无论是分封还是徙封都已经被刘邦玩得如火纯青。在王立群老师看来,刘邦利用分封解决的远不止韩信这样的问题,它还是刘邦集体由弱变强最终夺取天下的秘密武器,那么刘邦靠分封夺取天下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

王立群:

这刘邦把这个徙封跟分封玩儿的这么熟练、这么老练,一点痕迹都不留,他跟谁学的?两个老师,第一,实践,他在实践中学会的。第二,高人,有高人指点他,因为刘邦最初可不是会分封别人的人。刘邦刚起兵的时候,他当时一门心思想的是求封,求别人封他,你比如说他想做关中,关中王不是楚怀王封的吗?刘邦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求封到分封的这么一个过程,求封是让别人封自己,分封是自己封别人,这两个从求封到分封,这是刘邦从青涩到成熟的一个转变的过程。等他做了关中王以后,野心就大了,我们经常说一句话说,一个人他的思想是随着他的地位的变化在变化的。老百姓说话说得比较俗,叫脑袋跟着屁股走,你那个屁股坐到什么位置上,你就会想什么问题,你做到市长了,你肯定想的是市长的事,没当市长的时候你不会想那个问题的,等你做到一定的职务的时候,你一定想到在你这个地位上你要做什么。所以刘邦做了关中王以后,他进了关中以后,他觉得关中王可以笃笃定定地得到了,这个时候刘邦想得到的就不仅仅是关中了,这个时候其实刘邦第一个进了关中以后,刘邦这时候想的是要天下,已经想要天下了。问大家一个问题,一个人想要天下,那么让谁来封他?没人封你啊,你想要天下就换句话说,你想做这个国家最高领导人,谁封你啊?没人封你。所以这个时候刘邦其实已经不再想求封了,没有人再封他了,所以他就想到我怎么封别人,让别人为自己出力,这就是刘邦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求封到分封。

所以刘邦到了关中以后,特别是他还定三秦,他不是封到巴蜀,然后又从汉中杀回到关中以后,刘邦其实封的第一个人就是韩王信,因为这个时期有两个韩信,一个韩信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齐王韩信,还有一个韩信是韩王,所以人们经常把那个叫韩王信,而把原来灭项羽的那个叫韩信,这个韩王信是刘邦分封的第一个诸侯王,这刘邦已经懂得封王了,因为这个人原来只是一个韩国被灭亡的时候韩襄王的一个后代,他确实是韩襄王的后代,后来被张良发现,又跟随刘邦,刘邦杀回关中以后看中了这个人,这个人又很勇敢,很能打仗,所以刘邦就看中他,就许给他,说将来把韩地打下来封你做韩王,所以一直到最后,到了汉二年的十月,这个韩信把韩地收复了十几座城以后,刘邦就封他做韩王了,而且这次刘邦的分封,他在韩王信的问题上刘邦有两个发明,一个叫许封,一个叫分封,什么叫许封啊?就是还没有打下韩地之前我先告诉你,等那个韩地拿下来我就许给你了,那个韩地我先许给你,等韩地拿下来你就是韩王。打个比方,就像我们现在那个房地产老板卖那个期房,懂了吧,房子还没盖你先交钱,这房子下来将来就是你的,韩国现在还在人家项羽手里呢,我先告诉你,打下来那韩那块地就是你的。许封,先许个愿封人家,这是一大发明,这很能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啊。再一个分封,真打下来了他真封,除了刘邦在实践中间从求封到分封,他有这么一个转变的历程。另外还要看到一点,就是别人对他的影响,有两个人对他影响很大,第一个对他影响大的是韩信,韩信在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之后,韩信就动员刘邦、启发刘邦要杀回关中,然后和项羽争夺天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汉中对策”。我们前面讲过韩信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这个主意是什么呢?你要想战胜项羽,你最好用的一种办法就是分封,你得了地就封给你手下的功臣,你如果能把这个分封运用得很成熟,就会有一大批人为了分封跟着你去玩命,打项羽,你最后就能夺得天下,这是韩信告诉他的,其实韩信给他讲得非常重要,韩信讲了一个什么问题呢?韩信教给刘邦把分封作为夺取天下的一种手段,这一点很高明。刘邦跟项羽的差别在哪儿?项羽也分封,刘邦也分封,他两个的差别在什么地方?项羽的分封是目的,刘邦的分封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