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大风歌(二十七)谋圣受封(第5/5页)

第二,自保,张良确实也有自保的思想,但这个思想并不是开始一入关就有的,而是逐渐产生的。司马光曾经有过一段评价,非常有名的一段评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间,认为人生必有死,这是个规律,谁不知道这样的道理,像张良这样聪明的人,他不知道生必有死呢,他怎么会跟着去求仙学道,希望能够长生呢?不可能的事情,张良只能是明哲保身,不可能是这样做的。所以司马光认为韩信族诛、萧何入狱,只有张良“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他认为张良是明哲保身,当然司马光这个话有他正确的一面,就是张良确有明哲保身的一面,但司马光的话不可全信任,因为当张良开始从第一线逐步退出的时候,韩信没有被杀,萧何还没有入狱,韩信被杀是后来陈豨叛乱的时候,萧何入狱那是更晚以后的事情,所以把这件事情,把萧何、韩信后来的遭遇提前说张良已经预料到了,这个不大可信。甚至于有些古代的诗人把张良和谁等同起来呢?和范蠡等同起来了,大家知道范蠡是功成引退的,把张良和范蠡等同起来了,不对,张良跟范蠡不是一类人,我们在这儿要纠正一下,张良和范蠡不是一类人,我读一段史书中间的原话,我们从这段原话中间看出来,张良其实还是做了很多事的,“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司马迁写这个原话,这段话中间讲什么意思呢?说张良曾经跟着刘邦去代地打过仗,说明他不是不管国家大事,而且说在萧何担任相国以后,张良和刘邦说了很多话,但这些话里有很多不关乎到国家大事,所以司马迁没有做记录,所以纵观张良的一生,他作为一个谋臣,在刘邦在世的时候,他始终在尽一个谋臣的职责,并不是完全不管,张良也跟韩信、彭越这些人不同,他不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他就是一个出谋划策的书生,他手中没有实权,他不会威胁到刘邦的政权,所以刘邦屠杀功臣,不会威胁到张良。

所以我们这一段时间讲了很多封侯,在我们讲这些封侯中间,大多数人是军功,有些人是沾亲带故,有些人是幸运,也有人靠智慧,讲了这么多集的功臣和封侯,但是有一个问题没有讲,封侯的标准是什么?凭什么封侯?请看下集,军功封侯,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