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异教反击(第3/5页)

然而,坐在皇位上所看到的一切却并没有那么美好。在这天光明亮的12月里,尤利安所看到的却是到处都在滋生邪恶、放荡和无法避免的衰败。君士坦丁之子的统治似乎成了贿赂、贪食和腐败滋生的温床,政府的官职可以十分方便地买卖,甚至军队也开始变得软弱和懈怠。对财富的肆意炫耀展现出华丽外表下的腐朽,奢靡无度已经占据了社会的统治地位。

对于秉承保守主义思想的尤利安而言,并不难看出帝国的种种弊端。15奥古斯都曾经穿着朴素的长袍,谦称自己为“第一公民”,而如今的皇帝们则穿着丝质的华丽衣袍,上面点缀着宝石,身边有大群宦官围绕,周围缭绕着熏香的烟雾,和他的人民渐行渐远。曾经他们与自己的将领共商大计,征服世界,现在他们则花上大量时间与厨师商议如何烹调精美菜肴。最严重的是他们已经抛弃了旧时罗马的尚武传统,荣耀和责任都被抛诸脑后,接受了基督教所宣扬的女性化特质,即宽恕和顺从。不论皇帝和军队都变得软弱无力。尤利安穿行在君士坦丁大皇宫中,大刀阔斧地开始改革,遣散了那些谄媚的侍从,解雇了上百名理发师、厨师、管家和仆人,这些人曾经对历任皇帝百般纵容。

然而,这些细枝末节只不过是帝国开始衰亡的征兆。真正让尤利安感到担忧的是基督教在帝国的全面蔓延。宗教迫害显然在过去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此现在也就没有任何必要。诸多争端多年来已经让基督教世界动荡不已,他所要做的只是推动基督教的内部分裂。为了展现自己宽容的美德,尤利安邀请所有被流放的基督徒回到自己的家中,坐下来围观阿里乌派和尼西亚派彼此论战不休。他确信异教相比基督教而言更加优越,如果给他的人民一个恰当时机,他们就会自发地回归异教信仰。很快,异教崇拜的禁令得到解除,帝国就此被分裂成两派,神庙重新开放,大量的异教献祭让他的人民茫然不解,称尤利安为“屠夫”。

然而这一切都于事无补。异教信仰已经是强弩之末,从前的信众多半已经忘记了它,只留下十分模糊的印象,国家采取措施也无法促进异教的回归。尤利安失去了耐心,他决定亲自施压,宣布在公共机构任职的时候,异教信仰比基督教更加具有优势。当这一措施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他最终选择了用暴力措施对基督徒进行镇压。在数名主教被私刑处死之后,皇帝逐步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手段,禁止在帝国的学校里学习与基督教相关的内容。

当时大多数最优秀的哲学家和教师都是基督徒,他们被剥夺了公民权利,这在社会各个阶级都掀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尤利安的朋友也觉得他的手段过于极端,他手下的传记作者,平时态度谄媚的阿米亚努斯·马尔塞利努斯称之为“极端严酷的手段,应该被永远埋藏在历史的尘埃之中”。16但这些苛酷的政策如动物献祭,或是通过谴责信劝说臣民恢复他们的异教信仰,似乎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时就需要一些其他的手段了。

君士坦丁通过米尔维安大桥战役的胜利让整个帝国成功基督教化,尤利安认为他同样可以通过一场大胜让异教回归应有的地位。眼前最适合的敌人自然是一直以来对罗马虎视眈眈的波斯,如今他们正在进攻东罗马的城市。17对抗波斯的战争已经耽搁了太久。尤利安举世闻名的伯父君士坦丁曾经希望能够用一场对波斯的大胜来为自己辉煌的人生加冕,如今尤利安将要完成这一伟大使命,但不是为了保护基督教,而是为了将它彻底消灭。

公元362年的春天,尤利安踏上了征途,他战略的第一个目的地是东部的繁华城市安条克。当他到达安条克城时,当地的人民对他表示了热情欢迎。见惯了帝国宫廷的华贵奢靡,他们对这位作风简朴的皇帝感到十分失望,而他无休无止地公开批判当地人民缺乏信仰也让他们感到厌烦。然而,声望的骤然下滑和大众的抱怨之声却对尤利安毫无影响,他继续全力准备复兴异教信仰。他派出了信使到特尔斐,向那里的祭司请求神谕。特尔斐是罗马帝国最为著名的神谕之地,几千年来那里的祭司将月桂树叶嚼碎,然后吸收它的熏香,借此传播阿波罗的神谕,这一手法已经流传千年之久,但此时古代世界已经消逝,神谕给出的答案也是流传下来有记载的最后内容。“告诉皇帝,”祭司说,“那恢宏的建筑将会倾塌,水泉也将就此干涸。神的一切都不会留存于世,没有遮蔽,没有覆盖。在他的手中,预言的月桂花将不再绽放。”18 对于一心想恢复异教帝国的尤利安而言,这也是一篇颇为合适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