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五、第一任民国政府(第5/5页)

交通总长施肇基致词时说:交通情况因兵事影响,组织多未完全,损失极为重大。当兹民国初建,所有路、电、邮、航四政,急应通盘筹划,现拟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恢复秩序,二是改革弊政,三是统一进行。

代理工商总长王正廷致词,他说工商是全国的命脉,振兴工商办法:一驱除工商的障碍;二保护现有的工商。

民国成立后的政府主要的问题在于财政,所以财政总长熊希龄在参议院的致词是一篇重要资料。他分析当时的财政情况,同时说明如何整顿财政的办法。

他说:清朝末年的财政已濒临破产,民国成立,因各省宣告独立,致财政更形分裂。当前财政的特色,是只有支出全无收入,而支出的费用则全赖举借外债,实在是非常危险的情况。关于财政亏竭情形,可分为两端:

(甲)民国纪元以前的财政:(一)岁入不敷5400余万两;(二)追加筹备经费银2400万两;(三)新外债息款银1000余万两。以上三项合共不敷8800万两。

(乙)民国纪元以后的财政:(一)临时筹办经费约银11000余万两(内分外债2080万两,南北补发军饷1920万两,恩恤6000万两,建设1000万两)。(二)常年不敷经费,约银17052万两(内分岁入减收5000万两,军费增加3000万两,内债息款252万两,旧额不敷8800万两)。以上两项合共不敷28052万两。

由于整个情况如此,使得在财政上度支奇绌,在经济上则金融窘迫,因此财政部只好审度时势缓急轻重,以决定办法的先后,共订八策:一为减军费。由于民国成立前各省独立,支出均以军费为大宗,所以应解中央款项均为截留,故首务在节减军费;二为成立国家银行,以期金融复活,工商振兴;三为开铸通用银元,废去生银习惯;四为改良税则以均国民负担,尤应先改田赋及印花所得税,但需假以时日,契税及酒税则可速办;五为筹划盐烟专卖;六为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七为制订会计法规,以期出纳之确当;八为整理公债以保盐民之信用。

从熊希龄在参议院的报告,可以看出民国成立初期财政的困难和严重情形。世界上没有这么奇怪的政府,要全靠举外债来应付支出的。

5月3日袁世凯批准教育总长蔡元培的建议,将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大学堂总监改为大学校长,任命严复为首任北京大学校长。京师大学堂的前身是官书局,官书局的前身是京师强学会。

5月6日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把已濒停业的交通银行增资复业。交行本为梁所创办,后来被盛宣怀所排挤而脱离,现在梁是袁的大红人,所以收回交行,自任总理。5月27日改组大清银行(光绪三十三年成立,官商股各一半)为中国银行,并定为民国政府的中央银行,任命吴鼎昌为中国银行监督。

5月7日袁任命魏宸组为国务院秘书长,张国淦为铨叙局长,冯自由为临时稽勋局长。

5月18日袁令改大理院正卿为大理院院长,任命许世英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