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六、国民军退守北京(第4/4页)

正当国民军节节败退,奉军、直军均向北京进迫之际,在北京的北洋名流乃发动和平运动。

3月15日王士珍领衔通电提出和平办法六点:

(一)国民军撤退返西北。(二)奉军退回关外。(三)直鲁军退回山东。(四)吴军不再前进。(五)鲁豫两省暂维现状。(六)中央政局再议善后。

18日王士珍、赵尔巽、孙宝琦、汪大燮、胡维德、王芝祥、熊希龄等更通电各省呼吁和平。国民军乃由张之江、李鸣钟、马福祥、刘骥、宋哲元等于20日通电响应。

同时前线之国民军将领亦由鹿钟麟领衔通电,略谓:

“一月以来兵祸绵延,军民交困,内忧外患,枝节横生,瞻望前途,不寒而栗。但使各方开诚相见,不难立罢兵戎。聘老咸电,本公正之眼光,作和平之指导,开示各节,敢不赞同。即当遵电饬令前方,先行罢战,各退原防,静待后命,以表示敝军倾向和平之诚意。”

此两电发出以后,前线国民军京奉、津浦、京汉三路,均即日撤兵。张之江、李鸣钟、鹿钟麟、马福祥等,又电王士珍等,谓尊重诸公意见,次第将各方队伍撤退,务求和平解决,惟各方是否一致,殊难揣测,请继续劝导,共释干戈云云。22日下午,王士珍等调人议决:(一)对张之江等通电,转电张作霖、吴佩孚等,请速撤回原防,务勿追击,静待和平解决:(二)京师治安,通知鹿钟麟、李鸣钟,请切实维持。

北京父老致吴佩孚、张作霖等之电文,略谓:

“国民一军撤回原防,开发西北,于十九日起实行撤退。和平前途已有端倪,望容纳前电,饬前敌各军停止前进,择定地点派遣代表,商榷善后事宜。静洗甲兵,重修礼让。”

另电孙传芳、阎锡山,谓:

“顷电吴张,停止军事,两公爱国,谅有同情,乞加劝告,促成和平会议,以安大局。”

21日国民军下前线总退却令,集中天津总车站,乘火车退回北京。

国民军守滦州的唐之道撤回通州,22日鹿钟麟、郑金声率总指挥部回北京,当晚孙岳亦率卫队回北京,韩复渠部退高碑店,郑金声部退密云、怀柔、顺义,李鸣钟驻旃檀寺,仍以北京警察总监名义维持地方秩序。京汉线方振武部退保定、魏益三部退易县。

国民军以杨村、马厂为第一线,设收容队。廊房、香河为第二线,黄村设总兵站。门致中为京奉线掩护司令,韩复渠为津浦线掩护司令。热河宋哲元亦撤兵向凌源西退。

孙岳宣布“自解直隶督军本兼各职”。理由是因八国通牒加辱,当局惨杀学生,所以解职以促当局的觉悟。其实只是因为天津已放弃,不能在北京遥领。

国民军希望以停战和谈来争取时间,同时尽可能在兵略上不放弃北京,先在廊房、杨村附近作保卫北京的最后一战,如果挡不住,则全力据守南口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