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五)(第2/3页)

章惇想着,跨马进入了皇城之中。

……

赵煦正面安坐,向皇后在侧后垂下一道帘幕。

王安石不在,韩冈不在,崇政殿中的人数比之前变少了,不过马上就要多了一个苏颂。

对苏颂代替韩冈进入西府,向皇后很有些看法。

向皇后接触过苏颂,但次数不多,有些了解,却也不能算是深入。苏颂的才学,她是知道的。是朝中数得着的饱学之士,学问偏近气学,故而跟韩冈走得甚近。曾经担任过权知开封府,好像是因为断错了案子而不得不辞官。

两府宰执们能同意他入西府,肯定不会一进来就要大展拳脚的性子,多是如同薛向一样,在许多事情上保持沉默,只管着自己的一摊。只是朝堂上不是养老的地方,苏颂能不能顶替得了韩冈,那还要看他进了西府后的表现。

不论是什么缘故,年纪轻轻就能身登两府,总是有能力的,不可能只靠机缘或关系。眼下的吕惠卿、章惇、韩冈就是最好的例子,再往前,韩琦、寇准同样都是明证。坐上宰执的时候越是年轻,能力当然就越强。苏颂的年纪太大了,现在才被韩冈推荐上来,纵有才学,但治术肯定就不行了。肯定是比不上韩冈。

但看在韩冈的面子上,也只能忍耐下来。

第一件事,永兴军路提刑使司奏论吕惠卿之弟升卿不法事。

向皇后将奏章拿出来向宰辅们征询意见,然后蔡确就出来开始发表看法。

向皇后冷淡的听着蔡确的“意见”。心中无聊得甚至觉得可笑。

这是预定的计划。

两府中的职位并没有任期的说法,但凡离开的宰辅,都是主动请辞。如果不主动,就设法让他“主动”。

郭逵好办,暗示两句,就会立刻递上辞表。而吕惠卿就有些难办,他在陕西是有功无罪。

所以就必须弹劾一下,否则就不方便将吕惠卿请出两府。除非吕惠卿像王安石和韩冈一样主动辞职,否则就只会是一封弹章开头,设法让其主动请辞。

没有哪位官员是干净的,就是本身没有问题,身边的人一样找得出来。看的只是需不需要。

如果有人事后为其叫屈,还有韩冈这个例子压着阵脚。军功、拥立、名望一个不少,照样辞官,吕惠卿至少还差一点。

向皇后不在乎吕惠卿心里怎么想,只要不回来就行了。现在在她看来,但凡没有经历过内禅的宰辅,都不可深信。苏颂是韩冈所荐,那还好一点,以精明厉害著称的吕惠卿就让人放不下心了。

就比如王安石,之前还做平章的时候,向皇后都不敢违逆他。他的脾气执拗起来,两府都得向他低头,韩冈几次三番地想要让张载入京,都是让王安石给压着。就连韩冈都赢不了他岳父,王安石所看重的吕惠卿又怎么可能是简单人物?

这个弹劾只是走过场,接下来就要看吕惠卿识趣不识趣了。

依照正常的程序,重臣辞官,不论是因为什么理由,就算是犯了大错,只要不是贬责,其进呈的辞表,天子都要驳回至少三次以上,才能批准。这是优待重臣的惯例。

最近一次例外的情况,还是英宗皇帝的时候,而对象是在仁宗立储问题上开罪了英宗的蔡襄——仁宗晚年病危无子,朝臣纷纷上表请求立英宗为储,只有蔡襄一人没有上书。

越是想要表现出对辞职臣子的看重,就越要多否决几次辞表。

吕惠卿真正要卸任,多半还要一两个月时间。

从吕惠卿再想到韩冈。眼下以韩冈的情况,至少要半个多月的工夫。而以王安石的地位,至少还要比韩冈多拖两天才是。

向皇后很想问一下能不能快一点。

国家大事有多少时间可以耽搁?那个什么火器局,如果是跟板甲一样有用,那肯定是国之重宝,当然要问韩冈。百官三军的封赏,官员还好说,那等军汉不是曾经统领过他们的韩冈,肯定压制不住。辽国攻打高丽,这更是要征询一下韩冈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