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3/5页)

王乾早就有了心理准备,这个时候笑着长揖道:“恭喜廷益兄,恭喜探花郎。”

康顺他们有些嫉妒,却也诚挚地长揖道:“恭喜探花郎了。”

于谦看着面前的几位同窗,想要笑,却也忍不住落下泪来。

王乾捶了一下他的肩膀笑道:“这个时候流什么金豆子,还不快发赏银,准备一下,等下迎接内侍传旨。”

康顺他们这个时候也调整好了心情,笑着说道:“今日午饭,我们可要去长安坊的满福楼,好好大吃一顿。”

于谦擦了眼泪,笑着说道:“一定一定……”

这个时候他有些手足无措,手忙脚乱地忙着给下人赏银,让他通知老管家前来布置迎接内侍的礼台。

跟几个同窗,他也是嘴不过脑地乱下承诺,跟他们颠三倒四地说话。

一科探花郎,这可是他从来没有奢望过的好成绩啊!

要是回到了钱塘,祖父和父亲一定会高兴坏了吧!

旋即他又想了起来,既然是探花郎,那等金榜题名,游街之后,就要授官,他恐怕是没有回家的时间了。

相比于谦与榜眼刘矩的欣喜若狂,成为状元的解祯期反倒表现的非常平静。

得知自己成为状元,因为解缙的关系,他同时也知道了朱瞻基对他的评语。

性格优柔,这可不是一个让人满意的评语,但是他同时也知道,朱瞻基的评价没有错。

这一世,解家没有经历太多的磨难和挫折。上一代的父亲,叔父,姑父三人都是进士,母亲更是家学渊源,一代大家欧阳修之后。

他自小锦衣玉食,聪慧过人,不曾经历半点挫折。而他的身上,有着浓郁的文人气息,善思善虑。

但是他的身上缺少那种坚毅果决,许多时候的确有些优柔寡断。

因为朱瞻基的评语,他知道自己虽然被评为头名状元,但是朱瞻基对他任事几年的所作所为还是有些不满意的。

见到解祯期成为状元,却并没有表现的很开心,几个长辈也都心知肚明。

解祯期心高气傲,一直想要成为朱瞻基身边不可或缺的重臣,但是现在,朱瞻基却认为他做学问是好的,做事却缺少魄力。

有这样的评价,如果他不改,今后恐怕也难获重用。

但是他改的了吗?众人都表示怀疑。

一个人的性格,小半是天生,大半是自幼的生活环境所造就,在青少年时期定型。

解祯期今年已经二十有五,即使现在想改,也很难了。

除非……

他面向解缙长揖道:“如今叔父乃内阁首辅,按例,侄儿既可入翰林,但是请辞翰林也理所应当。侄儿有心去海外历练几年,想跟叔父讨个主意。”

解缙轻叹了一口气说道:“你我是叔侄,又不是父子,倒也不用避讳。不过,殿下既然对你如此评价,想要改正,换个环境历练一番,倒也是应有之理。”

解祯期问道:“那叔父认为殿下评价可否公正?”

解缙沉吟了起来,一时之间布置该如何作答。欧阳婉连忙说道:“大郎,自古以来人无完人,在娘心里,你就是最好的。”

解祯期苦笑了一下,望了一眼自己的父亲才又说道:“母亲,孩儿其实也知道,自幼受你与父亲,还有叔父影响颇深。你常说,父亲和叔父性格耿直,不是做官之才,孩儿一直想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却也始终无能为力。这次孩儿考上状元,对他人来说是幸进,对孩儿来说,却是新的开始。孩儿想要换一个不能依靠他人的环境磨砺自己,还望母亲能许可。”

解纶看着自己的儿子,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不畏艰难,勇于改变,这才是我的好儿子。”

欧阳婉却不是迟钝的解纶,心肝一阵颤痛。“大郎想自请外放何方?”

解祯期犹豫了一下,说道:“四年前跟随殿下出海,途径吕宋。那里良田无数,却少人耕种。如今吕宋从府升为布政司,却缺少官员,孩儿想去吕宋历练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