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被误读的历史新证,刷新你的认知(第12/15页)

几十年的修炼,使他对佛学的研究和探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当地学问最深的僧侣。当他发现现存经书有很多错误和残缺时,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他萌生了西行取经求法的念头。

一天,他在洗脸时,突然看到自己映在水中的衰老面容,便长叹一声道:“若再犹豫,我的夙愿就要化为泡影了。”于是,在东晋隆安三年(399)的三月,年已62岁的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动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的西行。次年,他们到了张掖(今甘肃张掖),在这里又有一批僧侣加入。

他们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西出阳关,进入白龙滩大沙漠。法显一行不畏艰苦,冒险前行,经过17个昼夜,行程1500里,终于走出了这片死亡之海。

之后,他们沿塔里木河向西北行进,到乌隶国(今新疆北部),又折转南下,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法显在回忆这段行程时写道:“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行之苦,人理莫比。”

公元404年,法显和道整终于来到了印度佛教发祥地。相传这里是佛祖释迦牟尼生前居住说法最久的地方。公元410年,法显踏上了归国的征途,他的最后一个同伴道整留居印度不走了,他却大志不改,孤身一人前行。回国后,他被当时江西庐山东林寺的著名高僧慧远接到南京讲经和译经。他历时五年译了经典六部,共63卷,计100多万字。后来,已近暮年的法显迁往荆州,于公元422年圆寂,享年86岁。

第二位取经人是高僧昙无竭,他本姓李,幽州黄龙人(现辽宁省朝阳市)。据《高僧传》记载,昙无竭很小时就在龙翔佛寺出家,他潜心修炼,遵守戒律,在众多僧徒中表现得出类拔萃,很快就成了龙翔佛寺僧众中的佼佼者。

在修行的过程中,他常慨叹佛经残缺不全,又听说山西有僧人法显等躬践佛国,从古印度取回真经,于是他立下誓言,决心亲赴西天取经。

公元420年,昙无竭和僧猛、昙朗等25人,携带法器、食钵等物,从燕都龙城出发,向西行进。他们先到今天的青海,再出甘肃的河西走廊,穿过新疆吐鲁番东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绝壁深渊。同行取经的25名东北和尚中,有12人坠崖而亡,有8人中途饿死,最终只剩下昙无竭等5人。

历经数年,最终到达现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昙无竭在印度各地礼拜佛陀圣迹,寻访名师,学习梵文经典数年后,从南天竺搭乘商船,过印度洋、南海,一行人安全抵达广州。回国后,昙无竭住在江南弘扬佛法,直至去世。他将在西天寻求的梵文《观世音受记经》译成汉文后,广泛流传于南北各地,后收录于《大藏经》中,为古今世人所传诵。昙无竭将在西天取经的游历与见闻写成《历国传记》,欲传后世,可惜此书早已失传。

他们西天取经回来,法显带回并翻译的佛经有6部24卷,昙无竭带回一部佛经,玄奘带回并翻译的经、论有75部1335卷,他们为我国佛教文化发展和古代中印文化交流而作出的贡献永远值得称颂。

明朝“隆庆开海”的真正目的

自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1371)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开始,标志着明朝持续200多年的海禁政策确立了下来。该诏令一经下发,全国所有海船悉数改为平头船,出入须有官方正式手续,而民船则是不能从事海运。然而,当这个禁令还在大发神威的时候,隆庆皇帝年间竟然出现了开放海禁的现象,不禁叫人称奇。为什么一向施行海禁政策的明政府突然解除了海禁呢?这一切的根源可以从倭寇那里追溯起来。

倭寇不仅仅是日本武士和流民,其中也包含元末时逃亡日本的中土武装组织。而倭寇之所以能在明朝时于中国东南海岸大肆横行,也与陆地上一部分奸商里应外合的行径有关。由于国家强制禁止海上商贸,一些民间商人遂通过走私来与外界通商,其中大的走私商贸团伙与倭寇相互勾结,劫掠船只,甚至引倭寇直接深入内陆抢劫,或与倭寇进行商贸往来。另外,这些走私商团也拥有大量的武器装备,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